辩课(六)“五位一体”校本研究模式

文 / 高学林 责编 / 未知 2012-11-28 点击 11410

 

“五位一体”校本研究模式

    五步教研模式具体是:研课—磨课—答课—引课—辩课。

    研课,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它源于日本。后来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教师对这种方法也很感兴趣并付诸实践,现在已经发展出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汇集学术信息的研究网站。这种深受日本及西方教师欢迎的专业发展模式,以其发展性、合作性和实践性与其他模式迥然不同,值得我们比较和借鉴。

    研课是与学生学习同步进行、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有五个共同的特征:它们被其他教师观察;它们被教师共同计划,常常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它们集中了一个特定的教育目标;它们被记录、录音或录像,以供后来反复研究;它们被教师或其他人(如研究者)共同讨论。研课是基于教师自己钻研教材、课标和教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实际操作的过程。研课的过程必须是教师自己有想法,有思路,有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本人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研究、交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磨课是近年来很多学校和教师都经历过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研课的成果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用“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复地修改斟酌和教师的大量创造。不过,这“磨”字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那么磨课该磨什么?①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目标不宜过于宽泛,应该符合实际。②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整合资源?③磨环节——哪些是必备环节?④磨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引导?⑤磨细节——该提什么问题?如何反馈?如何点亮细节?

    答课,是在反复磨课之后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本质上就是校本教研和校际教研活动。磨课之后的课堂教学研究范围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那么对目标的把握怎么样?教材的理解、处理怎么样?教学环节有效吗?学生学习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怎么样等等,别人听课之后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困惑,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答疑,回答听课者的疑问,有点像答记者问。

    答课的环节是,第一次把教研组或者学校成果拿出来交流、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答疑,别人理解、领悟了执教者的设计意图、操作目的;执教者在解答别人的问题时,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反思着自己的得失,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可以把答课这个环节处理的有深度。

    引课,就是在专家的引领下对课堂教学的再反思、再提高。因为前三个教研环节的铺垫,执教者和同伴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么究竟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有效,大家是否形成共识,需要经过专家高屋建瓴,详细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清楚。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是凭感觉去教学的,那么师生互动生成的东西究竟应该怎么样处理,可能不同的人处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有规律性的内涵在里面。专家可以通过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找到经验的理论支撑和问题的症结所在,给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实际上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是这样进行,也可以是那样进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有不同风格的课,教学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首先,辩课是为了辩清楚是非,而不是辩出结果输赢,辩课是没有输赢的,辩课只针对课而不针对人。其次,在辩课中的双方不是哪一方绝对正确,哪一方绝对错误,观点的不同不代表正确与否,而是如何定位,如何操作,如何实施更加完善和更加合理。也许正方观点以肯定优点为主,学到的是执教者的真经;也许反方更多关注的是不同教学风格的异同。辩课和常规评课是不一样的,辩课核心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大家对教学不同思维的差异与看法,所以辨课活动中大家都获得了提高。很多人都会认识到,辩课不仅需要时间和氛围,更关键的是需要主题。学校的教研活动需要有辩课,但是,如何组织?如何实施?辩什么主题?都需要精心准备。辩课,对课堂的理解就会越辨越明,每一个参与辩课的教师都会在辨中感悟,在辨中受到教育,在辨中进行反思,在辨中提高理论水平。

    研课是积淀,磨课是历炼,答课是反思,引课是成长,辩课是提升。“五位一体”校本教研不但要形成专题性的系列活动,也可以就某一环节进行深入探讨。这项活动才刚刚起步,需要大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让更多的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成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