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电影《老师·好》

文 / 却咏梅 责编 / 屠桂芳 2019-04-13 点击 10700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首歌
中国教育报记者 却咏梅
安静(左)把自己的高考志愿表交给苗老师。《老师·好》剧照

    700多名师生观看,73次大笑,21次掌声,18次欢呼……这是电影《老师·好》首映前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超前放映时的现场反馈。随着该片在各大影院上映,票房突破3亿元,在猫眼、淘票票和豆瓣等各大平台上收获了不俗的评分。为什么一部反映教师题材的电影会如此受到追捧?为什么主人公苗老师说的那段话——“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因为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会被人们一再提起并引发强烈共鸣?有人说这是监制兼主演于谦的名人效应,其实并不仅仅如此。

    跨越时代的青春共鸣

    《老师·好》发生在1985年的南宿一中,讲述的是语文老师苗宛秋与学生高中3年“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百态及师生之间的纯真感情。作为有着天生优越感的苗老师,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小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自卑和不甘。他曾经是省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取消录取资格,做起了一名普通老师。显然这对他是不公平的,所以如今的他格外偏爱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不甘,寄托到了学生身上。

    影片中,看似霸道古板、不近人情的苗老师,实则认真负责、心系学生,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好: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毫不手软——直接“前面站着去”;把拿着斧头的“小混混”洛小乙赶出教室,并警告说,“我小舅子就在派出所,谁也别惹事”;而面对学生们找回了自己的自行车,他却愤怒地吼着“快去学习”,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犹如“水火不容”。但是背后他却免费给学生补习,不顾安危挽救走入歧途的学生,拿出积蓄寄给生病住院的学生……在苗老师的观念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做的事“都是为你好”。

    虽然主人公是苗老师,其实最出彩的是他那辆区里奖励给先进工作者的自行车。作为被撒气的替代品,几次三番被学生们摧残——拆后挡泥板、刮掉漆皮、挂在灯杆上;后来苗老师送洛小乙去医院看摔伤的爷爷,却丢了自行车,全班学生齐力找回;然而高考前夕,安静骑着这辆自行车却出了车祸……从一开始的“破坏”到后来的“保卫”,自行车成了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

    上世纪80年代校园景象和生活的真实还原,幽默的语言和反转表达,苗老师与学生们的相知相惜在相伴3年却不辞而别的结局中被无限放大、催人泪下,让很多观众再次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和最难忘的老师:

    “不管你是60后、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基本上过完高中岁月,就再也没有让你有集体荣誉感的岁月了。那些同学们发自内心拧成一股绳地和某人(科任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作对’的快乐,那些背地里叫了无数外号的老师,那些后来长大了却影响你一辈子的学习习惯,那些老师随口说的与教学无关却影响今后人生的话……”

    “学生们帮助苗老师找回丢失的自行车,却被苗老师骂得狗血喷头,‘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们还在这儿浪费时间!’像极了我在上高三时,我们给班主任过生日,结果整个晚自习加上放学留堂,都变成了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时间。”

    “老师苗霸天、学生小捣蛋,各个生动,一切都似曾相识,仿佛身边人,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师和旧时光,再配以相声技巧的小包袱,看得开心也会感动。”

    老师,是陪伴学生走过青春岁月的见证人,那些鲜活而美好的回忆,会带着青春耀眼的光芒伴随着一句“老师好”烙印在你内心的某处。有的时候,一首歌突然就能勾起一段回忆,无论是欢快还是忧伤,都是最好的旋律,因为歌声中有我,也有你。

    好老师是谁,谁能做好老师

    于谦说,“老师”这个题材是几个人聊出来的,之后经历了一年半的创作,故事大多取材于真实人物,其中一个重要原型是他的阿姨,也是他小学的班主任。“还记得第一天跟着我姨上学,路上先去接了一个小儿麻痹的同学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又把同学叫到办公室补课,一直到天黑再送同学回家。每天如此,5年都这样。”

    很多观众对苗宛秋老师最后的不辞而别无法释怀,于谦认为:“对于苗老师来说,安静就像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想让安静替他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因为在一个小山村小县城里,有一个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太难得了,他也想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安静出事对苗老师最后的反思有特别大的冲击,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他的老师告诉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去做一个好老师,觉得对不起‘好老师’这个标准,想重新回到原点。”

    说起好老师的标准,在近日由云舒写教育、首都图书馆共同举办的《老师·好》观影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好老师的时代标准与社会价值”展开讨论,畅谈自己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悟。不少学者都表示对于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难以界定的,看完这部电影再次让他们开始思考这一标准,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涯。

    “我15岁上中师,在中学当老师,后来一直当大学老师,始终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好老师。有一天我终于悟到了,好老师不仅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表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老师,更让大家开始思考是否那个时代的老师足够好,面向新时代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丛春侠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对于好老师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好的老师能通过成就孩子来成就这个社会,这部电影的很多点都值得大家去探讨。老师不是完人,爱每一个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让孩子有‘道’,在社会上立得住,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老师也许并不完美

    作为一个专业电影研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戴锦华坦言,“这部电影显得有某种老旧、有某种拙,但当我把它看完的时候,不止一次我的心被撞击、刻意掩藏起的柔软之处被打动。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那个老师,他不可爱、不完美、不优秀,但正是像他这样的人托举起中国社会,托举起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也是1976年毕业,回村当了民办老师,教语文,当班主任。电影《老师·好》勾起了我对当语文老师时的美好记忆,如果有机会再当一次老师,我一定比以前当得更好。”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说,“不要把老师看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也可能犯错误。但是对于社会和家长来说,一定不要用恶意推测我们的老师。”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坦言,于谦将苗宛秋老师演绎得非常真实,很多时候,教师题材的电影被概念化了,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太多道德色彩,把教师弄得很高尚、很完美,看了觉得很假。其实,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俗人,但作为教师,又必须给学生做表率、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自我修炼和心理调适。

    “当年苗老师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却被取消录取资格,只好转去读师范学校。他是带着一种挫败感去当教师的,想在教学中找到自己,让自己的价值能够在学生身上得到投射。其实,这对教学来讲不是一件好事,但这是一个现实。过去,教师地位不高,经济收入也低,大家对这个职业敬而远之,进入这个行业也有被迫的一面。那么在职业选择上,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被淘汰感,带着心理上的落差,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调整自己。”余党绪认为,影片中,苗老师努力为学生着想,开始时简单粗暴,后来在不断调适中跟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这对教师很有启示——任何教师都有缺陷,那么,你如何进入这个行业、如何调适自己、如何适应这个行业,非常重要。现在教师社会地位提高了,更多高学历和名校的毕业生选择做教师,但适应这个职业的特殊需要,依然是个重要的课题。

    丛春侠说,影片最触动她的是融洽的家校关系:洛小乙去关婷婷家闹事,当时家长的做法让人特别感动,“这部电影可以引导社会大众反思,认识什么叫教育、什么是老师,更好地去理解和包容我们的教育和老师”。

    “我觉得尊师重教不能只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必须要尊重——内心对人的尊重,我觉得对教师缺少应有的尊重。”于谦说。

 

为电影《老师·好》叫好
顾之川
 

    最近有一部电影《老师·好》深受观众热捧,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部影片犹如一阵清风、一泓清流。我看电影不多,也曾为《战狼Ⅱ》《流浪地球》而血脉偾张、激情满怀。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对教育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比如《放牛班的春天》《起跑线》《天才枪手》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常为国产教育类电影稀缺而感到遗憾。最近看了于谦老师主演的《老师·好》,我不禁对该片创作团队心生敬意,更为他们的匠意经营叫好。

    这部影片之所以打动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这是难得一见的国产教育题材电影,致敬语文老师,体现语文人的理念、情怀和初心。尊师重教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一直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他们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但如今在我国,基层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却成为一个沉重话题,尤其是在南宿一中那样的小地方,以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大声疾呼:“我们再穷不能穷教师”“要让优秀人才愿意做教师,用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师·好》创作团队倾力关注教育,精心打造这样一部电影,而且吸引了张国立、杨立新、吴京、刘威、何冰、马未都等名人加盟助阵,高扬起尊师重教的旗帜,代表着文艺工作者的良心,极为难得,也是值得敬佩的。

    第二,影片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学校园为背景,高三(3)班教室后面墙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黑板报上那稚嫩的彩色粉笔字,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30多年前,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苦乐芳华。我是1976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河南老家当民办教师,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不仅教语文,也教政治和历史。和苗宛秋老师一样,也在南宿一中那样的学校教语文,当过班主任,遇到过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比网上一则调查,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网红”,青少年普遍缺乏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信仰、敬畏、英雄气概,这部影片在培根铸魂上的价值也就更加深刻,教育意义也愈益深远。

    第三,影片讲述了语文老师苗宛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中学教师形象。他对学生表面冷峻严厉的背后,是一颗温暖善良的仁爱之心:获得地区先进工作者的那种自得;他面对安静出车祸、衣服上沾满鲜血时的无尽悔恨;刘昊生病他拿出一个月工资时的慷慨;解救洛小乙遭到一帮地痞围攻时的无奈……于谦老师对苗宛秋那种精气神的精准把握,把一个语文老师演得活灵活现,显得真实、真诚、真切,这让我倍感亲切,也大大增强了我的教育自信和语文自信。我从学语文、教语文,到编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育,深知语文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因而对语文充满热爱,情有独钟。如果我再有机会当老师,我一定会投入更多的爱,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加生动丰富、更多欢乐欢笑;引领着我的学生,汲取民族智慧,培育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让他们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书端方平正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写挥洒自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想,这也是影片命名为《老师·好》的深意所在。

    当然,正如人们常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影片中也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那时的中学老师也常为学生补课,但绝不会收费。苗老师教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语文,宣传海报上却拿着90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等等。但相比于这部影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这就只是白璧微瑕,丝毫掩盖不住这部影片的璀璨光辉了。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