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阅读 揭秘童年
——南京十三中“教师夜读小组”举办读书分享会
4月23日晚六时许,十三中校园一片静谧。信息楼三楼会议室里,灯光明亮,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共享阅读盛宴。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十三中教师夜读小组”举办读书分享会的日子。参加此次读书分享会的还有山东省邹平高中、张家港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南京科利华中学的老师和领导。大家济济一堂,共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聆听成尚荣先生为我们揭开童年的秘密,教育的秘密,教师成长的秘密。
活动开始,屠桂芳校长发表致辞,他指出,阅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作为教师,我们还肩负着推动学生阅读的责任。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才能引领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阅读不仅是接受理解,还需要发现自我、发现世界、联结自身、更新自己。屠校长强调,读书是“吃饭”不是“吃药”,要将读书变成常态化的事情,而这也是我校成立“教师夜读小组”的初衷。
接下来,读书分享会主持人曹勇军老师介绍了此次读书会邀请的嘉宾——成尚荣先生。成尚荣先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实验区指导专家,是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此次读书会,我校邀请成先生为导读专家,带领大家研读教育经典——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
专家导读之前,我校教师夜读小组的三位教师分享了阅读感受。黄颖洁老师从蒙台梭利此书的书名入手,谈到自己被“童年的秘密”所吸引,逐步走入书中世界,深入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探索过程。黄老师结合自己抚育女儿的感受,对书中“儿童的敏感期”、“爱的智慧”等内容感触颇深。窦林老师从自己研究生时期初次接触此书的感受谈起,时隔多年,已身为教师、父亲的他,对书中的儿童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窦老师梳理了书中主要观点,结合对儿童的观察,他强调“不吼叫的教育”及科学认识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张小英老师谈到了她阅读此书时的联想与困惑,比如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与中国“童心说”的联系、蒙台梭利与席勒等人“游戏观”的差异等。
成尚荣老师听取了三位老师的发言,并作出了点评,表达了他对参加此次读书会的老师们的欣赏和鼓励。接着,成先生阐发了他对这部书的个人解读。他首先揭示了书中蕴藏的十大秘密:人类的秘密、未来的秘密、创造力的秘密、精神心理的秘密、环境的秘密(有准备的环境)、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心理歧变、童年冲突、儿童是成人之父以及教师的价值与定位等。接下来,成先生谈到此书对教育的启发,即教育中要确认哪些观点,解决哪些问题。他认为,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应关注新时代环境中儿童的新问题(童年忙碌、童年困惑等);应做到“四个回到”,即回到“儿童”一词的本来意义、完整的生活世界、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游戏精神;教师应当具备“四个心”,即爱心、童心、平等心以及耐心。
成尚荣先生的导读,入乎书内,又出乎书外。他结合教育的未来追求和现实状况,充分发掘了此书对于教师思想与精神成长的意义、对于教育发展的意义。成先生的发言,全面而缜密,前瞻且深刻,金针度人,启人思考,让在座的老师们感觉如沐春风,深受启发与鼓舞。
分享结束前,曹勇军老师也谈了选读这本书的理由,以及自己的阅读感想。曹老师认为,应该多读教育家的书,而不是专家的书。因为教育家的书关注的是人,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这是“更高维”的境界。之所以选择《童年的秘密》,是因为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是普适的,我们应该在“人”的高度上认识我们的孩童、我们的学生。结合百年前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曹老师指出,教育应当具有前瞻性,应当有超越性。这一切都基于教师对自我的认识,对人的认识,而这一切都应从阅读出发。
最后,曹老师宣布了十三中教师夜读小组的读书计划,未来将用1年时间,阅读6本原典性教育著作。两个月一本,每本书举行两次分享交流,一次专家导读,一次团队分享。
窗外月光静静洒下。沉浸在书香里,不觉时间飞逝。一起读书,岁月静好,愿夜读的灯光照亮我们专业成长的道路,照亮“童年的秘密”、教育的秘密。
撰稿:张小英
审核: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
附精彩内容:
(童年的秘密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 ,梁海涛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蒙台梭利(1870—1952),医学博士、医生,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开设第一所“儿童之家”,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以蒙台梭利命名和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校遍及。
不是生理意义上的儿童,而是精神意义上的儿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原动力。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未来可能取得的进步。【3】 或许因为心理分析只专注于探查潜意识的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在成人中发
现,但在儿童面前却成为一种障碍。对儿童不能适用同样的手段,他们不可能回忆童年,因为他们就处在童年。需要观察他们而不是探查他们,需要从心理的角度观察他们,以此尝试揭开儿童与成人和社会环境关系中的冲突。【7】
儿童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样正常成长,因为他受到来自母亲、父亲、教师等成
人的压抑。【9】
人们每次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都是抵触的。每个人面对主观意识错误受到
的批评都感觉不快,但对无意识的错误去热情关注,因为无意识的错误包含着可以完善和超越已有的秘密。。。。这就是精神现象,人们跑去听他人指责,跑去同意和认可这些指责。有些指责甚至是尖刻和莫须有的,但它却能够从深层中唤醒潜意识,使潜意识与主观意识相结合。所以精神的展开都是为了觉悟,获得过去不曾拥有的东西,如同文明的进步,是一个不断发现的前进历程。。。。成人应该去寻找隐藏在儿童内在灵魂中那些未知的东西。成人不了解儿童和青少年,所以才会与他们发生持续不断的冲突,解决的办法不是让成人学会理智,或是补习欠缺的文化知识,而是成人需要自我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如果他们不具备这种心态和心理准备,就不可能进步。。。自我觉悟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难,一旦发现错误,需要立即矫正意识,长期的软弱和痛苦都是不能容忍的。。。一旦我们相信,我们过去夜郎自大,自以为无所不能,那我们就有可能去关注和承认儿童有别于我们的心理特性。【10、11】
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从自我的角度看待精神意义上的儿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也就越深。从自我角度出发,成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空虚的生命”,需要通过努力把它填满,好像一个“没有内心主导”的人需要他们一点点从外部引导。总之,成人就好像儿童的造物主,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他们代表着好,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榜样,所有与成人性格特点相佐的东西都是坏的,成人要立即去纠正。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是热心、关爱和奉献。 【12】
医生在处置新生婴儿时并不是特别小心谨慎,当新生儿绝望地哭叫时,所有
人都会开心地笑。那是他的声音,哭叫是他的语言,他用哭叫清洁他的眼睛,扩张他的肺。.。。。婴儿一出生马上被包裹起来,实际上这是不需要的,婴儿需要的是温暖的外界环境,而不是紧紧限制婴儿的衣服。【21】
尽管我们深爱着孩子,但是我们几乎从婴儿降生那一刻起就对他们有一种防
范的本能。它不仅仅是防范的本能,还是一种自私的本能,驱使我们保护自己拥有的东西,哪怕是毫无价值的东西。。自婴儿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在照顾孩子时就反映出,不要让孩子搞破坏,不要弄脏东西,不要让人讨厌。是的,就是要防范孩子。 。。。。只有当人类充分理解儿童的时候,才能找到更加完善照顾他们的方法。。。。对婴儿最好的护理莫过于有一处远离城市噪音的地方,相对安静,光线柔和而且可以调节。温暖恒定的温度,如同在接生室一样,人们应该安排一种适合婴儿裸体的环境。。。。对于如何移动和搬动婴儿,要尽量减少用手接触他。应该借助一种轻软的东西提起儿童,如加厚柔软的网状吊床,托住婴儿的全部身体,使其体态好像在出生前一样。【23】 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爱,而应是对造物神奇的崇敬,应是对我们感知范
围内还存在无限神秘的崇敬。
母亲照顾新生命的使命远远超过身体的范围,她用最体贴的爱和关怀等待唤
醒生命潜能的本能。【28】
教育要从出生时抓起,“教育”一词在这里并不是教学的概念,而是帮助婴
儿心理的发展。【29】
动物和人的灵性差别在于:动物是批量生产的,每个动物会立即繁衍出同类
动物固定一致的特征。而人是手工制作的,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创造的精神,创造使人成为大自然的艺术杰作。但是这个工程是缓慢发展长期的,在外像表露之前,需要不间断地做内在的工作,不是固定种类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30】
我们喜欢娇嫩可爱的儿童,把儿童看作我们手中的玩具,但却只是对他们的
身体健康备加呵护,然而他们还有另一面,我们必须给予儿童最大的尊重。【36】
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表述,应该说人是由儿童创造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 人们应该把儿童潜藏的努力视为神圣的,应该热情地期望那种勤勉的表现,因为这个形成时期决定了人将来的个性。 出于这种责任感,人们必须深入和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37 】
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发现了动物的敏感期,而我们是在学校里认识到儿童成
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并应用于教育。。。。。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指在儿童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感觉,它是过渡性的,只是为了获得某种特征,一旦掌握这种特征,感觉也就消失了。每种特征都是借助激发和过渡性的感觉确立的。人的发育成长并不是什么模糊的东西,或是固定遗传的必然结果,它是一种受阶段性或过渡性本能细微引导的长期工作。【39】
儿童如果不能在他们的敏感期按照感觉指令行事,他们便失去了天然获取的
机会,而且是永远失去了机会。【40】
如果在敏感期有什么东西阻碍婴儿的发展,他就会迷茫甚至扭曲。当外界阻
碍他们的活力发展时,他们的反应非常痛苦和强烈。由于无法解释这些反应的原因,我们便认为是无理的,并根据他们的反应尽力安抚。我们经常把一些现象笼统称为任性,然而这些现象是有差别的。对于我们来讲,所有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和无法说服的行为,我们都认为是任性,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补救方法。 很多任性行为是偏离正常后被错误对待的结果。。。 敏感期的任性行为是其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是错误的环境条件和
危险的警报。如果能够理解和满足儿童,任性会马上停止,马上可以看到儿童甚至可以从一种病态的激动转为安静。【42】
敏感期的存在表明儿童心理成长不是偶然的或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完全是
受过渡性感觉的引导,这种过渡性感觉是暂时的本能,人获得一些个性特征与暂时的本能密切相关。尽管这一切都建筑在外界环境之上,但外界环境本身却不具备重要的影响力,只不过为心理发育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工具,它如同肌体发育从外界环境获得生机的手段,需要营养和空气。【42】.。。。。。是儿童内在的感觉引导他们在多样性的环境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和有利的成长条件。怎么引导呢?感觉引导敏感的儿童趋向某些东西,而对另外的东西无动于衷。【43】
如果外界环境条件足以满足儿童内在的需要,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不知不
觉中静静地发生。例如语言现象,儿童周围总有人讲话,为他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儿童的心理刺激最活跃,它隐藏在内心深处,也最符合儿童的敏感期。【44】
任性是内心紊乱、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生产的一种紧张情绪的表现,代表着内
心灵魂试图索取或自我保护。。。。儿童的任性从出生时就已经反映出来,过去被认为是人类天生的劣根,但是不然,儿童最初的任性是最早的心理疾病。【45】
成人不去帮助儿童,因为他们甚至完全忽视了弱小儿童所作的顽强努力,因
此也就没有注意到他正在“创造奇迹”,然而,这是一个表面上看似没有心理生活的人在创造从无到有的奇迹。。。。为此,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待儿童。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儿童的心理表现,因此我们的行为目的是应该为了我们所期待的,而不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成人不能对新生儿心理正在形成的现实视而不见,必须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伴随他和帮助他。但是成人不能参与儿童塑造,因为它是大自然的使命,成人应该尊重儿童心理塑造过程中的表现,为他的心理塑造提供必要的手段,也就是提供那些儿童无法以自身能力获得的手段。【47】
应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婴儿放在同一个地方,让他经常见到同样的东
西,这样婴儿便可以学会识别这些东西以及它相应的位置,学会区分移动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运动。【50】
儿童的敏感期可以持续到5岁,通过感觉,儿童主动观察形象,他凭着内在
冲动、感情和特殊的爱好去观察。。。【63】
詹姆斯说,没有人能够看到事物的每个细节,每个人只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
趣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描述与其他人都是不同的。【64】 当成人忽视孩子正在进行的内心活动,突然中断儿童的思考,不去理解他,
反而试图让他分心,比如抓住孩子的手,拥抱他逗他开心,或者是让孩子睡觉,那么成人会阻碍甚至阻止儿童的内心活动。如果成人没有意识到儿童这种神秘的活动,他们就可能会在行为中抹杀儿童本来的愿望。。。。。。儿童绝对需要极为清晰地保存他要捕抓的形象,因为只有印象清晰和能够区别差异,才能形成儿童自己的智慧。【66】
儿童从2周岁开始,便不再像敏感期那样冲动,被色彩斑斓的东西和鲜艳的
颜色所吸引,他们更关心我们会经常忽视的小东西。可以说,儿童对难以观察到的或意识边缘的东西更感兴趣。【67】
我们要深知,在儿童每种表现背后都有一种形成的原因,是可以破解的。我
们应该把儿童的任性当做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并尝试理性解决,而不是盲目武断的下结论。 当儿童任性不听话的时候,成人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冲突,找到儿童防卫的原因,因为儿童活跃的行为是他们成长发育所必需的。 儿童每一个任性的反应都是一个深刻内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把它解释为由于对环境不适应而自我防卫的表面冲突,应该把它看作是儿童想自我表现而反映出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特征。【71】
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并非是从小渐大的过程。儿童注意事物
不起眼和实实在在的细节,同时会产生我们不如他们的想法,因为我们只看到心理综合过的事物形象,而儿童是不可能做到的。儿童会认为我们无能,不知道如何去看事物。在儿童眼里,我们是缺乏任何准确性的,因为我们没有抓住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存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相互不理解。【72】
成人必须把自己置于次要地位,努力理解儿童,主动跟随他们,帮助他们生
活。这是所有母亲和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向。【78】
儿童在1岁半到2岁时可以走几千米的路,而且能够克服障碍。比如上坡和
走台阶。只是儿童行走的目的与我们不同。成人行走是为了达到目的,因而直取目标,他们的步伐有稳定的节奏,近乎机械式的拖动脚步;儿童行走则为了开发自己的功能,以自我创造为目的。他们行走缓慢,还没有步伐节奏和目标。但是,周围的事物在不断吸引着他们和推动着他们。为此,成人帮助儿童时应该放弃自己的节奏和目标。【81】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极为容易接受暗示,这就是童年时代,意识正在形
成,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正处在塑造阶段。此时,成人可以潜移默化用自己意志代替儿童的意志【93】
成人必须保持冷静并慢慢地行动,让儿童能够观察到行动的每个细节。相反,
成人如果只顾自己的快节奏,不去启发儿童,他就会把自己刻在儿童的心灵之中,实际上用暗示代替了儿童。【95】
运动在人的智慧和道德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在自身发展中活
动器官被忽视,他的发展就变得迟缓,就会永远处于低水平,比丧失某一个智慧感知器官情况还要严重。【103】
儿童在敏感期对外界事物难以抑制的冲动可以看作是对环境的爱。这不是一
般形式的爱,而是一种智慧的爱,爱看,爱观察,在爱的过程中塑造自己。这种启迪推动儿童去观察,可以用但丁的话称为“爱悟”。【105】
儿童的爱对我们极为重要。父母睡了一生,对所有的事情都想麻木不仁,需
要有一个人唤醒他们。他们已经失去活力,需要用新鲜和生动的力量振奋他们,需要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每天清晨对他们说:“起床吧,开始新的生活吧,学会更好的生活。【108】
成人潜意识的秘密是某种被个人自我压抑的东西,因此需要帮助他解开埋藏
在长期生活下形成的结缔,解析他复杂艰难的适应过程以及一系列的符号和曲解。儿童的秘密就隐藏在环境之中,需要在环境上采取行动,让儿童的表现得到释放。儿童正处在成长和发展时期,仅仅需要为他们打开大门。所以,如果安排一个开放、活跃的环境,儿童的心理表现就会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就能够发现儿童的秘密。【114】
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方法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注重环境。【115】
儿童具有“重复练习”的习性,这是儿童的秘密。比如,儿童喜欢洗手,无
论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合总喜欢洗手。他们一次次不断重复练习,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外部的理由。【124】
儿童对于学校准备的漂亮玩具似乎并不感兴趣,总是只玩一会儿便走开了。
事实上,玩具游戏对于儿童生活可能是低水平的,他们玩玩具只是退而求其次,在儿童的心灵中肯定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远远胜过所有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儿童会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这是因为,每分每秒对于儿童都是宝贵的,它意味着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进步。儿童在不断成长,他们的兴趣集中在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事上,对闲暇的活动漠不关心。【127】
在运动过程中任何的错误都可以得到避免,正如在安静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发
出响声一样,每种运动的练习都能够促进儿童的运动取向完美;重复练习能够从外部细腻地规划任何人的行动,而这一点通过外界说教是无法获得的。【130】
儿童拒绝糖果有其内在的原因。作为奖励和无足轻重的东西,糖果是不必要
和非正常的营养。我准备了一些糖果,但是孩子们要么拒绝,要么把糖果放在罩衣的小口袋里。。儿童在自发拒绝来自外界无用的乐趣时,精神世界却得到了升华。【130】
儿童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导致痛苦和压抑,成
人可能永远难以想象。【133】
儿童没有羞怯感,在他们的心灵和环境之间不存在障碍,他们的成长是充分
和自然的。他们没有什么好隐藏与掩饰的,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他们生来即从容。【134】
我们要是急于讲解印刷体的字母,可能会扼杀儿童的兴趣和直觉。只有孩子
们自觉对书感兴趣时,便会主动去阅读。【141】
人们看不到方法,“能看到的只有儿童”。人们能看到儿童的心灵摆脱了各种
障碍,按照他们的天性得到表现。儿童本质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因此并不是某种“教育方法”的结果。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扶植儿童,帮助儿童成长。【146】
我们要给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1、提供轻松的环境,使儿童无
拘无束。2、改变先入之见的观点,做到谦卑。3、提供经过改良的科学教育用具。【147】
儿童一旦找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混乱的情况立即就消失了,他们飘忽不定的心思也稳定下来了。【154】
教师应学会如何贯彻儿童,而不仅仅局限在涉及教育方法和儿童教育理论知
识的外在分析上。教师要经常和系统性的研究自己,最终克服自己最顽固的缺点。应看到儿童身上的发光点,而不只想着儿童的任性与调皮。教师要放弃专制,做到谦卑和心怀仁爱。
事实上,人要承担各种责任,必须坚信自己是行为的主宰,并且对自己充满
信心。自认为自己“不能做”最令人气馁。对于儿童,我们更多的是鼓励与支持,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其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劳动。儿童劳动时,并不是为了达到外部目标。他们的
目标就是劳动,他们结束一个不断重复的练习,停下活动的时候,并不取决于外部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停止劳动与劳累无关。正相反,儿童的特点是在劳动结束后,他们增强了力量,更加充满活力。对于儿童来说,目标和外部行为不管怎样都是无关紧要的。。。儿童在劳动中并不会感到劳累,他们在劳动中成长,因此,劳动增强了他们的力量。然而成人并不明白儿童劳动的秘密,所以,他们在组织儿童劳动,臆想休息对儿童的成长更为有利。成人觉得自己替孩子做事情会更事半功倍,于是给孩子穿衣、洗手、整理玩具,从不让儿童参与“劳动”。实际上,只要给儿童机会,儿童会很乐意“让我自己做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