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会的有效运行策略

文 / 郝晓东 责编 / 屠桂芳 2019-05-22 点击 6325

教师读书会的有效运行策略
郝晓东

   我的专业成长得益于教师读书会的引领和熏陶。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教师读书会,后来又组织大学生和在职教师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专业学习。10年来,我见证了一些读书会组织得生机勃勃、风生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也见过不少读书会虎头蛇尾,直至门可罗雀、偃旗息鼓。

    读书会办不好的十大原因

    读书会的本质是专业学习共同体,许多教师读书会开展不好往往与以下十种因素有关。

    一是读书会的愿景和目标不清晰,缺乏长期规划,混淆专业阅读与消遣阅读,在选择共读书目上缺乏专业规划;二是校长等领导不支持,读书会缺乏场地、时间的支持与协调;三是缺乏真正的学术领头人,读书会成员彼此的思维“同质”,对话讨论犹如“萝卜汤熬萝卜”,熬来熬去,一个味道;四是缺乏稳定的骨干成员;五是没选对书,要么太深奥读不懂,要么太浅显激发不起求知欲望,要么所读内容无法与实践打通;六是急于求成,把读书当作“吃药”,期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七是缺乏明晰的规则,过度强调自由,导致一盘散沙;八是过度依赖外在的制度约束或者行政推动,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文化;九是知行分离,为读而读,为消遣而读,读书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十是没坚持,面对困难不是积极寻找对策,而是退缩放弃。

    办好读书会的十个要素

    要组织读书会,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读书会发起者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组织读书?我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为之而付出努力?我是否有强烈的愿望和决心来做一件事?我是认真的还是一时兴起、图个新鲜?

    组织读书会看似理想、浪漫,但真正要做好、产生效果,困难很多,颇为不易,而最关键的还是信心与决心。如果这几点没有想清楚,就容易虎头蛇尾,畏难退缩。除此之外,以下十个要素,非常重要。

    校长支持是前提。要在学校组织教师读书会,没有校长的支持很难开展和长久。校长的支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提供合宜的场所;二是号召鼓励教师参加;三是提供经费,用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四是协调安排课程、会议等,保证读书时间;五是亲自参加,行动就是姿态,出席就是支持。

    学术主持人是核心,骨干人员是关键。如果把读书会比作一棵大树,学术主持人是树干,骨干人员是树枝,其他人员是树叶。学术主持人的知识底蕴和学术水准要高于读书会教师的平均水平,而且被读书会的教师们认可,这样他就能在共读中带领大家的认知“飞起来”。除此之外,学术主持人还要有积极性和责任心来长期参加共读。读书会要有若干骨干人员,他们对于阅读发自内心地喜欢,除非特殊情况,都能保证参加,而且有热心和责任心,积极参与读书会的组织工作。

    场地、时间和设备是保障。读书会的场所尽量不要选择在教室或会议室,最好设在一个舒适、幽静、雅致的空间,让大家来此感受到休闲甚至享受,有身心愉悦的感觉。每次共读建议2—3小时。超过3小时,时间太长,参与者会感觉疲劳;不足2小时,时间太短,又无法使阅读、思考和对话充分展开。读书会的场所要备有热水壶、纸杯,以便参加者饮用,要有投影仪和白板,以便展示,准备录音笔或手机,方便将录音整理成文字。更重要的是确保人手一本共读之书。

    流程要规范。共读频率建议每周或每半月一次。间隔太短,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间隔太长,淡化阅读的效果。共读前一周(或半月)发布共读公告,布置预习题。预习非常重要,共读的水平、对话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预习的质量。

    现场朗读非常重要。共读时,由朗读水平高者朗读,或者参与人轮流朗读。朗读其实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一种演绎、一种解释。有的读书会省却朗读程序直接开始讨论,我不赞成这种方式,原因一是参与者水平再高,大多数也不如经典书分析透彻,不如老老实实读懂经典书;二是大量实践证明,许多教师缺乏提前预习的习惯,如果没有现场的朗读,对话就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常常跑题,甚至只是把文本作为讨论自我意见的话题或引子。

    朗读完一章,开始讨论和对话。讨论和对话提倡自由发言,但对跑题或无效发言要及时提醒或中断。讨论完毕,学术主持人要作一个总结梳理,凸显共读主题,廓清认识误区,点评对话质量,布置下一次阅读内容,让参与者总能有新的启迪和收获。

    规则要明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书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但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乌合之众。我发起的常春藤读书会拟定了章程来规范读书会,比如一年中有半数没有参加线下共读、两次未提交自我阅读故事、日常未展示阅读批注,同时满足上面三种条件者,将取消共读资格,请出共读群。

    人数要适中。读书会最佳的人数是5—25人。不足5人,共读缺少气氛;超过25人,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充分对话。组织者要把探求真理当作核心目的,不要把参与者数量当成重要目标,不需因为人数多寡患得患失。把焦点过度放在他人参加与否,就容易丧失阅读和探求的自由。

    整理文字实录。之所以要整理成文字,一是将思维的火花固化下来,二是方便因有事而未参加者学习。现在,手机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在整理文字实录时,可以通过微信或讯飞软件语音输入。做文字实录虽然有一定工作量,但整理是二次学习、是学习内化的契机。在我组织的读书会中,每次都有人抢着整理实录。

    仪式和庆典是点缀。不断有创新,参与者就有新鲜感。读书会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庆典和仪式,提高读书会的品位,激发参加者的兴趣。比如在年终举办朴素而隆重的年会,表彰年度阅读人物、年度读书榜样等;在春夏组织会员集体郊游,户外阅读;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或报告等。

    读写结合是要点。阅读要和写作结合起来。写作是思维的“体操”,书写才是真正思考的开始,不动笔墨不读书,只阅读不写作,专业发展的空间就很有限。想通了但写不出来,就是没想通;想清楚写不出来,就是没想清楚。对于不擅长写作者来说,可以从摘抄开始,逐渐养成批注的习惯。读书会还可以建立一个“打卡群”,每日阅读,随时书写,彼此交流,互相激发,让打卡成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学习方式。

    文化是灵魂。读书会在初期需要依靠规则,但要想长期坚持必须形成内在的文化。让读书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内化为每一个参与者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一旦规则上升为文化,读书会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会因为意外的因素而中断。

    共读共写是形成文化的最佳途径。在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为了形成“新网师文化”,我坚持写“新网师一周观察”,或者围绕某一知识点深度剖析、详细阐述,或者探讨网师学员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或者发掘网师榜样以激励鼓舞更多教师见贤思齐,这些文章或启迪智慧,或教授方法,或委婉劝勉,或直言批评,成为网师学员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通过共读共写,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员成为有共同愿景、使命、价值观“尺码相同的人”。此外,读书会还可以构建自己的文化符号——会徽、海报、文化衫,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

    组织读书会六大忌

    一忌选择质量低的书。宝贵的时间用来读最有价值的书,教育经典或者真正的名家写的书是首选。经典虽然不太好懂,但直抵本质,揭示规律,历久弥新。

    二忌消遣性阅读。对经典之书,宜慢读、细读,多批注,画思维导图,反复与文本对话。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切忌蜻蜓点水,不求甚解。

    三忌行政化。读书会的权威不是领导做学术主持人,当然,如果校长真正领悟共读之书,也可以是学术主持人。

    四忌不能坚持。读书会的效果和魅力唯有长期坚持,才能显现。如果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反而会引发对读书会的误解。

    五忌强制全员参加。自由应该成为读书会的核心文化之一,一旦强制参加,哪怕出发点好,也很难有理想的效果。不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多激励喜好阅读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最关键的是让参与阅读的人有收获、有成长、有成就,这才最有说服力。当然,也不是不可以用行政的力量,理想的方法是用行政的力量要求教师们参加,但要给教师们退出的自由。

    六忌知行割裂。读书会的阅读要与教育教学实践打通,不要成为屠龙之技。读书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参加者要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去阅读,通过阅读去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读书会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有成长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大多数读书会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期、混乱期、规范期、创造期和文化期。在形成期,发起者发布信息,选择场地,招募会员等。读书会组织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困惑,如读什么书、选择什么时间、经常有人来不了、感觉不到收获等,这时就进入了混乱期。此时,需要进入规范期,发起人与大家一起重新梳理读书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制定清晰的规则,甚至要淘汰一些人。经过规范期,读书会重新焕发生机,阅读有序开展,活动灵活组织,甚至不断有新的创意和新点子,这就进入了创造期。如此运行若干年,读书会的规则已经内化到参与者的灵魂中,读书的效果和价值也逐渐显现,大家已经由过去的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投入,而且,不会因为其他人的退出、不会因为地点的变迁而停止读书,甚至有的人还会创建读书会的分会,这时,读书会就进入了最理想的文化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