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韶龙(中)老师与学生在一起。资料图片 |
张韶龙:现任教于上海南汇中学,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浦东新区精品课程“悟物探理,润物释理”主持人。38年来潜心钻研教学问题,倡导基于对话式教学的“五味·三能力”课堂,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严密能力和流畅表达能力。曾荣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等奖项,已出版《笃行润物释理 对话导航探究》《教育的物证理治》等专著。
经过30余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真正的教育变革发生在课堂之中。“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是时下我国教育的发展诉求,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一直在摸索动静结合、坚守传承与开拓创新并举的新型课堂。
物理教学应当有“五味”
自觉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相结合,回归常识、回归本真,是我倡导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常态。为了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基于对话式教学的“五味·三能力”课堂。“五味”即物理教育应有“物理的本味、德育的韵味、哲学的品味、对话的意味和探究的趣味”;“三能力”即力求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在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基于分享的合作学习和基于对话的探究学习状态下,逐步形成了“润物释理、实验为本、激扬民主、导航探究”的教学特色。
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相关内容为例,说明一下我的教学具体是如何进行的。一般教师上这节课时,只需从物理学科知识角度,为学生讲解清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我觉得仅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不够,同时还想让学生明白,即便是自由落体运动,也并不自由,是始终在重力的约束下的运动。进而让学生体悟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意味:人们追求自由,同时也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应主动遵守各种规范的约束。接下来我通过对相关物理学家观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我引导学生聆听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跨越时空的对话”,体验思想碰撞的快乐。同时带领学生体验探究的趣味,在课堂后半部分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少讲解,学生多探究,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做中学、说中学、悟中学、学中学”,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乐趣。
再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此时教师应关注认知主体的心理状态,鼓励学生基于问题与自己对话,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及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对相互作用力关系进行猜测并自行设计、完善实验探究的方案。科学教育的途径之一是科学思维,牛顿曾指出反证法是科学家最有力的武器之一,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照反证法进行猜想及论证。在猜想及论证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方向的关系。接下来在演示、阐述火箭推进原理基础上,进行加装风挡实验,带领学生观察、记录、剖析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实际上是在铺设阶梯,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逐步拾级而上,最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航空发动机的反推力装置和反推力制动装置。引入当代科学技术的实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探索“对话式教学”的新形态
我赞同“对话式教学”,但它并非我本人独创。“对话式教学”最早由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家保罗·佛来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在我看来,大数据时代“对话式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对话式教学”应在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基于双方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心灵交汇,形成差异认知、互动生成、批判融合的状态,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在“基于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价值理念引领下,我一直在研究思考,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厘定对话式教学的课堂形态?对话式教学策略中哪种方式最有效?如何以课题的形式探究各种对话式教学的内涵?如何有效实施理论指导下基于对话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最后我廓清了对话式教学应以“读、说、问、讲、议、探”为基本形态。读即是:读好教材、读好学生、读好老师,读得心懂。说即是:说清观点、说明见解、说清疑惑,说得心清。问即是:问学疑难、问学思路、问学方法,问得心明。讲即是:讲解概念、讲解规律、讲解学法。议即是:议论深度、议论广度、议论瓶颈。探即是:探究现象、探究原理、探究过程。对话式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民主共融,平等开放的策略;创设情境,激趣质疑的策略;欣赏差异,研讨论辩的策略;倾听问题,机智疏导的策略;学生主体,话题共鸣的策略;理性生成,深度理解的策略;润物释理,悟物探理的策略。对话式教学的话题源泉可以源于学生的“胡思乱想”、学生的困惑、教师的预设、课堂的生成和学生的质疑等。
“对话式教学”中,学生提升的是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的能力,养成的是主动、自信、踏实的学习习惯,发展的是辩证、理性、变通的思维品质。“对话式教学”不仅是教学的形式,也是教学理念与过程。
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中,在学生的心中,教师应是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朋友,是懂得欣赏自己的家人,是愿意与自己分享快乐的伙伴。师生在平等与和谐的对话中,在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中,在教师将学生支支吾吾的懵懂的话语转化为学术语言的过程中,提升着彼此的生命质量。
强化“对话式教学”的育人功能
我一直反对“题海”战术,在我看来,它会把学生的脑子“烧”坏,会把学生的兴趣淹没;而基于对话的课堂教学具有反思、批判、融合与互动特征,能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关于浮力的单元教学中,开始时我会这样启发学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引力;我们看到木块漂浮在水面,想到了什么?之后我让学生用手向下压一下木块,通过物理的“漂浮”现象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浮力的存在。接下来我深入分析讲解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启发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存在和计算浮力的大小,从而能辩证地理解“示差法”——“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浮沉条件”只是计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力传感器)显示的是读数的差值;“压差法”——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才是浮力产生的真正原因。通过实践分析,学生最后明白“压差法”是因,“示差法”“阿基米德原理法”“浮沉条件法”是果。课堂后半部分,我要求学生用完整的陈述句表达分享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观察的实验现象或者得出的实验结果,再归纳出“浮力计算方法”的四种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逻辑严密能力、流畅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航,学生探究。与生活现象对话“看浮沉”,可以观察浮力现象;在同伴合作与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测量实验”,能体验浮力存在;师生合作,探究问题本源能提升锻炼思辨能力;跨越时空与阿基米德对话“阿基米德原理”,则有助于深入探究浮力的内部机理;回归与生活现象对话“浮沉条件”,则能培养学生流畅表达、灵活应用的能力。这样就建构了具有一般认知规律性的“基于现象、回归解释、理性认知”的物理教育图景。
基于对话的课堂教学特别重现知识的发现历程,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创造知识的过程、激情和乐趣。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做到:基础型课程,少讲多探,与学生一起“玩”中学,而不是“做”习题,演绎物理概念、规律的生成过程;拓展型课程,激趣质疑,激励学生内涵认知,提升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创新。
亲其师,信其道,见其行,现在学生们都亲切地称我为“龙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