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主张

文 / 盛群力 责编 / 屠桂芳 2019-05-22 点击 5031

扶放有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主张
 
盛群力
 

    由费希尔和弗雷两位合作撰写的《扶放有度实施优质教学》一书近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本来是在美国中小学长期任教的语文教师,在阅读、识字和写作教学上耕耘多年,逐步提出和完善了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目前该模式已经推广到各个学科,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

    该书作者是美国两位著名的教学实践专家,该书在ASCD网站的书店中位列畅销书排名前五位,也是美国视导与课程学会竭力向中小学教师推荐的一本新书。本书提出“扶放有度”教学模式,体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教师的教学要从扶到放,先扶后放,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书围绕着教师精心示证、教师适时辅导、同伴协作共学和学生独立表现等四个阶段开展教学,建立了“扶放有度”的新教学模式。

    大家知道,前几年曾经流行一个教学模式,称为“先学后教”。为什么能够做到“先学后教”呢?据说是因为教师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后,不再像原来的课堂那样先授课后练习,而是请学生先在小组中开展讨论,然后再全班分享交流,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开展指导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当然是有创新的,但不能将其概括为“先学后教”模式。因为上课一开始采用了小组讨论,还是体现了“教”的功能。这反映在前一天上课结束时,教师会布置给学生导学案或者预习单。导学案和预习单本身就代替教师起到了讲解指导的功能。所以,“先学后教”模式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成立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内化”课堂,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倾听、思考、想象、记忆等,这些都是通过接受输入来作出内化,但是用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间或者机会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翻转课堂”“交互学习”“更多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总结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的交互协作与参与投入。教师的责任逐渐有序地转移到学生身上,既不是撒手不管,也不是揪紧不放。

    “扶放有度”模式循环圈突出了该框架的循环结构——明确教学目的联系了教师示证、教师辅导阶段,为其开展指明了方向。形成性评估调整了独立表现、同伴协作阶段,以及教师对于这四个教学阶段的最佳调整以期达成最优化教学。然而,现实课堂中的扶放教学往往不尽如人意。

    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示证、教师辅导、同伴协作以及独立表现这四个过程缺一不可。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四个阶段虽然是按顺序出台的,但在实际课堂上并不会强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线性顺序予以展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排列这四个阶段,只要在课堂上不遗漏四个阶段就可以了。

    第一种情况是“同伴协作”缺位。此时,教师提供了示证,也和小组进行了交流。但是却未安排学生间协作,从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阶段:同伴协作阶段。实际上,这一阶段却是学生巩固思考不可缺少的。同伴之间的交流探讨,往往更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第二种情况是在课堂上遗漏了“教师辅导”阶段,即教师提供示证后就直接让学生来完成独立任务,即教师示证、独立表现两阶段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教师在演示了如何求解几何图形的面积后,就让学生对教材后面的梯形面积进行求解;或是朗读课文后,就让学生把文章内容的表格填写完整。在这两个例子中,教师都未能通过辅导以及同伴协作进行有目的的互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

    第三种情况是教师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所有的知识,即只有“独立表现”单一阶段模式。这是一种极端的教学形态,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学生完成前期所发的预习表格,或是阅读所安排的篇章,然后回答教材后面的问题——如此一天天循环反复。课堂中几乎是少教不教,有的只是做不完的作业和无尽的探究。如果学生接受的是这种教育,那与在家自学有何区别呢?学生在校学习中,的确有必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其去独立完成作业——完成项目、撰写文章等。但如果只是让自学模式一统天下,那肯定是不妥当的。

    本书两位作者提出的“扶放有度”教学模式,具有“支架式”或者“脚手架”的特征。这就是“先扶后放”“有扶有放”“扶了要放”,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扶放有度”了。当然,两位作者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来论述的,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来贯彻“扶放有度”。中国古代的《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的观念,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和阶段,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近到远……我们认为:“学不躐等”的观念在今天可以进一步延伸为“扶放有度”的原理。如果说,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有什么重要原理的话,那么,“扶放有度”毫无疑问会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理。像“理解为先教学”“首要教学原理”“综合学习设计”和“新教学艺术与科学”等教学设计模式,无一例外地贯彻了“扶放有度”教学原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