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节美丽的科普科幻入门课
——十三中星航科幻社走进“科普科幻之星”南京站
7月20-21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南京站高级培训班,在湖北路85号省科学传播中心举行。在我校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自南京十三中星航科幻社的4位同学郑宇涵、环语彤、陈宇轩和曹沂风,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天的紧张前期培训(后期还有科普科幻创作、作品修改和答辩)。科普专家和科幻大咖们的五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普科幻之星高研班,我们来了!南京十三中星航科幻社陈宇轩、曹沂风、郑宇涵、环语彤合影
第一节课:科普专家的写作科普
第一节课由冯伟民老师主讲。讲座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科研与科普创作的关系;第二部分,以他自己的作品《远古生命的探索丛书》为例,向我们分享了他多年科普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部分,冯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科研成果是科普创作的资源,而科普创作又是科学传播的资本,而科学传播,毫无疑问是我们科学家的使命”,明确提出了他对于科普创作的看法。接着,冯老师提出了“我们要写大众喜爱的科普作品”。他由“大众喜爱”生发,就当今科普创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普作品要有“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呼吁从事科普创作的青年人要科学与文学并重。第二部分,他以自己的作品为案例,说明了他的创作动机,经过采集资料、内容解读、目录编制及后期完善等步骤,系统地阐述了远古生物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有所警醒。冯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受益良多。
培训现场
第二节课:拉兹老师心中的科幻世界
《科幻世界》是科幻爱好者的圣经,第二节课是《科幻世界》主编拉兹老师的“中国和世界科幻现状及科幻写作技巧”。他先提到了目前投稿的中篇缺失,多以单核短篇为主,故此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未来会增加中篇量并趋于多元化。
接着,拉兹老师抓住“科幻”展开深度解读。譬如科幻的定义:其确定性在于“以现有科学为基础”,而不确定性在于“合理想象”,这导致许多作品与硬核读者的标准相悖,但也不应排除在科幻之外。譬如科幻的功能:拉兹老师表示科普功能是必然存在的,如为之而生的科普型科幻,但有功能不一定有责任,如文学型科幻。其他功能还应包括,培养科学精神、预言新科技、阻止"坏未来",以及消除人们对时代和科技的焦虑的深层功能等。拉兹老师特别强调,科幻作品中的科技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与现实相符只是偶然,科幻有预言功能但不承担责任。
对于中外科幻现状,拉兹老师表示,相比于世界的创作多元、读者广泛、载体平行发展,中国科幻则表现出创作精英化、读者硬核、载体单一的特点。
对于科幻的写作技巧,拉兹老师为初涉科普科幻年轻朋友支招,提出许多实用建议:(1)遵从一般的文学技巧;(2)科学方面遵从必要性原则,不要给自己挖坑,前人写过的东西不必回避;不给读者设门槛,科学内容通俗易懂;创造科学概念时命名要直观;(3)文学要与科学融合,科学不是点缀而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与现实中的自己相融合更写实;(4)追求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5)勇于投稿,投稿只在乎你的故事,而不是你是谁;(6)终极技巧:多看多写,动笔写就要写完。
最后,拉兹老师提出希望,中国科幻可以加入东方元素。同时点明,科幻作品不要给自己设限,故事是第一位的。
《科幻世界》主编拉兹(原名杨国梁)
科幻社学员与拉兹主编合影
第三节课:互为读者的科幻研修
第三节课主讲人是由著名科幻评论家三丰老师。首先,他向我们介绍了科幻批评简史,早期科幻作者和评论者的批评,学术界的引入以及当下的批评生态——学术中有流行派别和理论,业界则有评论体系。
接着,他简单分析了面向不同读者的科幻批评与评论。主要分为理论研究者、普通读者以及作者。其中对于作者这一群体的科幻批评,他提到了同侪评论,并向我们详细做了介绍。
同侪小组工作组——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互读互评,要求简短、关注作品本身、关注重要方面、客观、不打断别人。评论内容包括:作者意图是什么?作者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意图?哪些地方做得成功,哪些不成功?如果是自己,会如何改进?而其最终的目的在于除了给被评论者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更要通过评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随后,他点明了科幻写作评论的基础,在于建立科幻审美体系,阅读作品和理论,并鼓励尝试着写作经典作品的评论,感悟科幻阅读与审美的独特之处。此外他还简单介绍了文学批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文学批判理论。
最后,三丰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践尝试,与学员们现场评论交流了银河奖获奖征文《故乡明》,学员们各抒己见,三丰老师现场点评,把气氛推向高潮。
郑宇涵同学
环语彤同学
第四节课:海派美女作家的科幻进阶
第四节课上,王侃瑜老师向我们讲解中国科幻怎样走向世界。分为三个板块:阅读、写作和投稿。阅读分泛读和精读,她向我们推荐了这两种阅读所适合的科幻读物,让阅读滋养写作。
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举出刘慈欣、韩松、迈克•雷斯尼克、刘宇昆四位科幻传奇作者为例子,分别从作品特色、写作习惯、灵感来源以及创作方法解读科幻作品创作。
作品特色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刘慈欣的点子至上与追求科幻惊奇感,韩松的妖异诡谲与混沌不清,迈克•雷斯尼克的以情动人,刘宇昆的人性至上与文学性强。写作习惯看,大刘喜欢先有核心科幻创意,再构建故事,最后设定人物;韩松喜欢抓住时间碎块来一块一块写,最后连起来;迈克•雷斯尼克习惯先写草稿,再打磨修改;而刘宇昆各本小说写作过程不同,每一篇小说都有新奇感,没有做重复的自己,每次都是全新感觉。他们的灵感来源也各有特色:大刘认为得到创意想法极为困难,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创新创意非常珍贵,它们是没有办法凭空创造的;韩松却说没有点子,只有一片混沌的状态;迈克•雷斯尼克有一份点子档案,会不断积累;刘宇昆喜欢看论文,看其他作家小说不为人所注意之处,与他人讨论来寻找灵感。在创作方法上,更是各有一套。刘慈欣是为了给读者看而写小说,写时考虑读者。他有自己的一套“外圆内方”原则——根据读者喜好变化的同时不改变自己内在原则。韩松则是认为写作自己高兴就好。比较担心想象力不够,缺少出人意料的东西。迈克写作中会出现很多服务于写作目的异族,并常在作家中讨论接触新奇的点子,通过生活体验,寻找合适视角,找到合适的小说冲突。刘宇昆认为刚开始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综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他认为人物相对会比较重要,要和其他人交流,理解他人。
陈宇轩同学
曹沂风同学
第五节课:墨熊老师的创世大法
第五节课是墨熊老师关于“科幻世界世界观设定”方面的讲座。墨熊老师是我们校友,现为阿里文学签约作者,是江苏省科幻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墨熊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世界观的设计方式,分别为“故事导向性设计”与“沙盒(Sand box)导向性设计”。其中他重点介绍了故事导向性的设计方法。一般先有故事后有设定:通过以一个详细的故事映入,然后一步步地对想象的世界展开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描写。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写作方式,初学者容易上手。而沙盒导向性则可概括为先有设定后有故事,即先创作出一个完整的架空世界,然后再把人物与事件“填充”进去,最后对人物与事件进行描写。这是一种更加需要脑洞的设计方式。
对于科幻创作中的世界设定,墨熊老师有一份属于他的独到见解:“通过利用各个国家之间历史,文化与地理之间的融合,可以构架出十分有趣的世界观。”他还提及了许多科幻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如何在没有写作兴趣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自己的小说或作品”“如何保证自己设定的世界观不发生前后冲突”等等。墨熊老师介绍自己的心得:“把生活中对于自己意义重要的人加入,可以有效地提升你写作的动机,而且生活中的每一个点子都要记录下来以防止忘记”。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蕴含着大量实用的写作技巧,让人意犹未尽,受益匪浅,对我们的科幻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南京已是盛夏,骄阳如火,暑气蒸腾。坐在省科学传播中心的会议室里,聆听学习科普科幻创作,我们内心觉得清凉无比。五节课,让人品尝科普科幻大餐;五位导师,引领我们走上科普科幻创作之路。
撰稿:郑宇涵 环语彤 陈宇轩 曹沂风
审核:江苏省语文学习课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