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江勇:不可言说的言说

文 / 徐伯钧 责编 / 未知 2012-12-29 点击 7387

 不可言说的言说

——《想北平》个性化教学实录

语文组   季江勇

                  

        第十五届“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会议论坛”的主题词是“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沿着这一思路,本人就《想北平》一文作了粗浅尝试,现呈现出来,与同仁切磋。

导入新课。

师:乡愁是人类胸口永远的疼痛。让躺倒在沙场上,生命烛光渐渐暗淡的安德烈公爵升腾起重新生活的勇气的,不是深奥的精神布道,而是他所怀念的俄罗斯的蓝天。同样,让漂泊在异乡,面临亡国丧家之危的老舍先生在乱世烟尘中倔强挺立的,不是宏伟的事业,而是他时刻牵挂的北平的城垣、牵牛花和玉李。今天让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梦游他的故土——北平。

师板书“想北平”(“想”字用红色)。

第一板块:感知文脉。

师:课前我认真研究了你们提交的问题,发觉大家提问的水平越来越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先看孙红斌同学提出的问题“作者反复强调‘说不出’的是对北平的爱,最后一段‘不再说’的是什么?”孙红斌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生:老师,我发现“说不出”在第二三段里出现了五次,我就开始关注这个“说”字;于是发现文章最后有一句“不再说了”,觉得耐人寻味,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师:你是个有心人。很好。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这“不再说”的应该是北平的花菜水果很多。

生:不对。应该是接近自然。

生:也不对。我觉得这“不再说”的应该指上文很多内容,但具体我也说不出来。

众生笑。

师:大家再仔细揣摩揣摩,这“不再说”的应该指上文的哪些段落?

生:第4、5、6、7段。

师:为什么是这些段落而不是前面所有段落?

生:因为文章到第2、3段都有“说不出”三个字,那说得出的就应该是下面四段。

师:你很善于抓语言标志。这的确是一个把握文章思路的好方法。那么,这些段落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美”。

师:你已接近成功。

生:“好”。

师:说得好。对,就是北平的“好”。

师板书“好”。

师:现在我们弄清文章的基本脉络了:“说不出”的是对北平的爱,覆盖文章第2、3两段;“不再说”的是北平的好,覆盖了文章的第4、5、6、7段。大家觉得孙红斌这个问题提的怎样?

生:独到。

生:说“独到”不妥。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既小巧又大气。看起来不怎的,可一琢磨还真好。一下子帮我们弄清了文章思路。一句话,“小归小,质量好。”

众生笑。

师:同学们,孙红斌这个问题给我们一个启迪:研读文章要善于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抓住标志性语句解读文章。

第二板块:品味意蕴。

师:接着这个问题我问你们,“不再说”的是北平的好,那么,北平好在哪里?

生:第4段中说它“动中有静”。

生:这个说法不精确,文中“动中有静”说的是打太极拳,是个比方。作者说北平既热闹,又安静,应该说是“闹中取静”。

师:这个词用得有水平。大家继续,无需谦虚,不要把发言的机会拱手相让。

生:第5段说它布局匀调,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生:第6段里,还说花菜水果很多。

生:第7段说它接近自然。

师:非常好,同学们很善于寻找段落中的核心句。我小结一下。北平的好在于它“闹中取静”“布局匀调”“花果丰茂”“接近自然”。因为这些好处,作者才热爱它。周林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既然热爱它,为什么又‘说不出’?”

生:作者在文中说了“我真爱北平”,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是说不出来的;作者还说,因为言语不够表现他的心情,只有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他的内心。

师:是的,但这样理解是不是有点简单。大家再细细研究这两段文字。

生:第2段里说,因为他和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

师:这就对了。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说他和北平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感情怎么能说得出呢。

众生鼓掌,师朝他竖起大拇指。

生:第3段里还有,因为他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来自北平,他的性格和脾气也是北平赐予他的。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

生:是北平塑造了他的灵魂。

师:很棒!是北平养育了他的身躯,又塑造了他的灵魂。如此深厚的感情他自然“说不出”,于是他打了个比方,爱北平就像爱母亲一样。这个比喻你怎么理解?

生:这个比喻很妙。把故乡比作母亲,是因为故乡和母亲一样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表明北平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和母亲一样重。

师:答得好。作者早年丧父,对母亲的感情极其深厚,是出了名的孝子。把北平置于和母亲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作者对北平有多爱。感谢周林同学,你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领会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下面请集体朗诵这两段,读出作者浸透在文字中的“爱”。

众生朗诵。

师板书“爱”。

第三板块:反弹琵琶。

师:作者爱北平,是因为北平好。可这只是老舍先生个人的感受。“这样的北平真好么?”田映霞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北平不繁华,不发达,甚至半城半乡,我看不出它有多好;这篇写北平的文章也不怎样,有些平淡。总之,我不欣赏这样的北平,也不欣赏这样的文章。”同学们,你们说呢?

众生哗然,继而沉默。

生:好像是这样。老舍是个大作家,北平又是京城。可他笔下的北平也忒土了点儿。根本比不上巴黎和纽约,甚至连上海也不如。

生:是啊。与想象中的北京差距太大。京城没有京城的气派,文豪也缺乏文豪的气势。

众生议论。

生:我反对。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写北平的为难,他所见的北平只是九牛之一毛,只能写“我的北平”,这就反衬出北平的博大和丰富。而文末又有这样一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作者不是达官贵人,他是一个平头百姓,他不需要气派和奢华,不需要十里洋场,他要的是实惠、平易和温馨的家园。北平就是这样一个适合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什么是好,适合自己才是好,因为北平适合他,所以北平好。

生:我也赞同。他这么爱他的北平,因为北平是他的故园。巴黎虽好,却也不属于老舍。北平再不好也是他的家园。

生:城市的好,难道一定必须是摩天大厦和灯火璀璨?文章的好,难道一定得气势磅礴或华丽眩目?我看不一定。这样淳朴的北平只有用这样淳朴的文字来表达才最般配。这才是真境界。

教室里响起掌声。

师:老舍是现代文学大师,北平是著名的京城;按理,这样一种结合应该是大气磅礴,富丽堂皇。可是我们读到的文字却是一种极其简朴和真诚的文字,京城并没有它自有的辉煌和威严,大师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派头和架势,但是这样的北平却更加宜人,这样的大师却更加可爱。北平之于老舍,就像是他的朋友,他的恋人,他的家人。老舍说它好,因为那是他的故土,是他的家园,于是他表现出一种挚爱甚至略带顽固的偏爱。不过田映霞同学的问题很有批判精神,这个问题启发我们不断挖掘文本的内涵。选入选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只能仰视它,而不可怀疑它。我们和文本之间是平等对话,站着读比跪着读。研读文本反弹琵琶,能够将我们的思维推向纵深。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

师:“想”“爱”“好”三个字是我们对全文内容的一个高度浓缩,谁能把这三个字串连起来讲一讲。

生:作者“想”北平,是因为“爱”北平,爱北平是因为北平“好”。

师:是啊。北平好,却回不了,于是作者只能“落泪”。而最后一句“真想念北平呀”道尽了作者全部情愫。

第四版块:拓展提升。

师:南京是我们的故乡。请你仿照老舍“北平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故乡南京。

生:古朴。

众生摇头。

生:现代。

众生又摇头。

生:尴尬。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南不北,南京的经济不温不火,南京人的性格不刚不柔……好个尴尬的南京!

师:有道理。历史上的南京,“难京”!虽有“六朝故都”之说,可惜宋、齐、梁、陈,东吴、东晋等都是不成气候的短命王朝或偏安的小朝廷。“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时光流转,千年已逝,颓然回首,一回三叹。短暂的东吴,清谈的竹林七贤,盛极一时的王谢世家,秦淮河畔的烟柳繁华,尽成云烟散去。石头城还在,昔日的帝王将相不再;王谢的旧巷还在,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秦淮河还在,倾国红颜早已湮没成尘。昔日的雕栏画栋,只余几段残垣破瓦,涂脂抹粉倒开始收门票。

生:是的,“十里秦淮”的风光不再。青砖白墙,吊角飞檐,最显眼的是肯德基,次显眼的是麦当劳,加上路边小贩的坑蒙拐骗,就这么热热闹闹,大张旗鼓地把人文怀古之地送入了两难的境地。这几年南京文物保护单位被毁的太多,以致许多南京人对到处可见的“拆”字习以为常。 北京显露出的是残存的帝王之气,就那么一点明清王朝皇城脚下的王气;上海给人的印象是洋气,传统与西方文化被迫融合后冷漠的洋气;南京到处体现的是土气,曾经拥有过辉煌的王气,细如游丝,若断若续,演变为不绝如缕的现代土气。南京的种种尴尬久了,也就惯了,再尴尬得久些,意然有些文化的意味。似乎忍耐已经成了南京人的美德,城市里弥漫着慵懒而盲目的味道,却又渐渐酝酿出自哀自怜的温情气氛,竟被称为适合养老的地方。一个尴尬的评论,也许适合这样一个尴尬的城市。

学生鼓掌。

师:好。看来大家对南京的城市性格有许多话要说,可惜今天的课堂时间有限,只能到此为止。课后请大家写一片作文《我眼中的南京》。下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