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三尺讲台 明志百年国殇
——记历史组2019“行知杯”初赛
秋阳煦暖,丹桂飘香,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一年一度的 “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拉开帷幕。历史组初赛于10月21日、22日两天进行,五位青年教师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为题,基于核心素养锐意创新,展现出各自的教学风采。
10月21日上午,由臧弦老师打响了头阵。臧弦老师以发现定远舰、经远舰以及致远舰沉舰遗址的新闻导入,联系时事,新课伊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讲授则按照教材脉络线索分为三个部分“甲午国殇”、“辛丑之耻”和“以史为鉴”,前两部分立足于核心素养,分别探究了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充分运用了史料与地图,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三部分则引导学生由两次战争的失败,感悟总结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实现近代化和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本节课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教学效果良好。
22日上午,吴婷老师接过第二棒,初赛继续进行。吴婷老师认真分析了学情,在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兼顾基本史实的梳理和适当的拔高,选取背景方面一个点进行突出,而简化两场战争的经过。整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侵略·反侵略、探因·近代化。第一部分沿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列强的侵略,重点分析两个条约的危害;二是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突出抗争精神,以达成学科素养要求的家国情怀。第二部分从近代化的角度,探究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本节课打破了传统教材结构,立意高远,课堂氛围佳,充分凸显了核心素养的要求。
接着是下午王静老师的课。王静老师从网络评语入手,通过回忆近代史的开端,导入甲午风云。讲授新课时,通过材料层层引导学生剖析这场侵华战争的原因,理解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既定国策。讲解战役经过时,展示了战争地图,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爱国情怀。最后,以前后知识作对比,分析理解这节课的难点——战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对社会的影响。本节课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层层推进,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分析,与学生频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第七节课则由苏静老师接棒继续。苏静老师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因此,本课立足于重理解而实现记忆强化。课程的整体脉络依然按照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展开,首先以2018年在庄河海域打捞“经远”号为切入点,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增加思考环节,运用数据从日本联合舰队和北洋舰队的军舰数目、吨位、马力、航速和大口径炮数、分钟弹药投射数和政府态度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其次,使用动态地图和大量图片,较为详实地介绍战役的经过和牺牲的将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爱国将领的敬佩之情。再次,对条约内容逐条分析,适当补充,并与本单元前课内容相呼应,适当迁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下节课做铺垫。最后,通过总结梳理本单元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启发学生历史的教训。
杨婧老师压轴接过最后一棒,本节课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引导高一学生关注课本,例如对两场侵华战争中主要事件的排序串联。在分析甲午战争爆发原因的一节中,多角度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此外,杨婧老师合理补充了历史课外知识,如丘逢甲的《春愁》诗,明治天皇的节俭精神,台湾的北白川亲王雕像等等,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课堂小结通过归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的历程,建构知识体系,学生互动讨论环节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家国情怀。
本次“行知杯”初赛,五位青年教师备课充分,内容紧实,充分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促进了历史组立足于新高考方案要求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