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臧弦2019"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臧弦 责编 / 未知 2019-10-25 点击 7119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臧弦

     本次历史组“行知杯”初赛以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为课题,本课在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编排中,既承接前两课《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与《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又为下一课的《辛亥革命》作出了知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要求为:“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因此,依据新课标,我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为教学重难点,逐条分析两场战争条约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危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教学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本课按照教材的脉络线索,分别按照两场战争分为“甲午国殇”、“辛丑之耻”以及对战争的思考感悟“以史为鉴”三个部分。在新课导入部分,以发现定远舰、经远舰和致远舰沉舰遗址的新闻导入,联系时事,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讲授作出了良好的铺垫。新课讲授部分,首先,展示多则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两场战争爆发的背景,并能够联系材料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当时社会背景下战争的必然性。其次,基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过程,因此简化了两场战争过程的讲解,辅之以战争示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既体现了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又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次,因为两次战争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对两次战争签订的条约采用了学生叙述内容、教师讲解条约影响这一形式,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课本条约内容的复述加深记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最后,在“以史为鉴”的部分,以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局限性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得出“民族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实现近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等结论,认识到实现近代化和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升华本课主题,也体现了核心素养要求的家国情怀。

     本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

     首先,因为本课内容较多、体量较大,展现的材料过多,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未能达到预想的深度,我作为教师也未能够及时作出引导。一方面是没能较好地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经验与教学智慧的缺乏。

     其次,虽然在课堂小结时整合了两场战争的主体框架,但是在新课讲授开始前,没能预先建立起知识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没能明确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两对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倘若课上明确指出这两对矛盾,对学生理解两次战争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以及对两次战争的思考会更有帮助。

     第三,在本课中,依据知识迁移理论,尝试性地以学生熟悉的动画形象延伸过渡到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虽然有一定的激趣效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何利用好动画课程资源、把握好运用的度也是需要不断思考探索的。

    最后,本课的教学较为传统,没能跳出课本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安排,依然沿用了一直以来的讲课模式,平铺直叙地按照战争原因、经过、结果一一讲授,优点是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直接理解掌握,缺点则是教学设计,未能体现对教材的整合能力,也说明了在备教材时自己的思考不足。

    另外,课堂中也还存在一些其他小问题,比如板书与教学进度不匹配,忘记写板书而在进行下一内容讲授时才补上;比如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在课堂中缺少练习巩固等等。

    初赛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次赛课暴露的问题也敦促我不断改正与前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认真研读课标,按照课标要求研习教材作出自己的思考与整合,并能够基于学情校情,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知识框架,合理安排课上的材料内容,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学习思考,从而师生共同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