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杨婧
2019年10月22日,我在高一(8)班开设了必修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行知杯”公开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案如下。
教学目标
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
2.掌握《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危害;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
3.理解黄海海战、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表明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20多年前那个甲午年,发生了一场令近现代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加速倾覆;让日本帝国主义大获全胜,更加狰狞。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
抚摸伤痛,是为了不再受伤。反思历史,却不能沉迷于历史。从甲午的废墟上站立起来,才是我们追忆甲午的最大目的。
——人民日报《知耻雪耻 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
第一篇章:甲午惨败 四万万人齐下泪
浏览教材 问题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问题2: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问题3: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给中国造成的哪些危害?
探究一:它怎敢打“师傅”?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
(1)世界形势: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要求进一步瓜分世界
明治天皇的御笔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发动甲午战争,绝非孤立事件,是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3)反映了欧美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材料2: 1894年11月是慈禧太后的生日,清政府上下官员忙于此事。。。
(4)清政府的腐朽落后为日本提供了可趁之机。
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5)导火索: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直接原因)
角色扮演:
假设你是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请简单讲述战争的过程。
结合地图,尽管部分爱国将领英勇抵抗,却不能挽回败局。
统治者对待战争的态度鲜明对比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问题探究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要求:小组讨论,列举条约内容并从中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给中国造成的哪些危害?
战后余波: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诗
对日本: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中国: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时局图)
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你如何看待“扶清灭洋”这一口号?
第二篇章:庚子国难 天涯何处是神州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请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主要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
《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合作探讨:归纳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第三篇章:痛定思痛 敢问路在何方?
感悟历史: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能从这两场战争中得到什么启示?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四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增强时代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合理补充了历史课外知识,如丘逢甲的《春愁》诗,明治天皇的节俭精神,台湾的北白川亲王雕像等等,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课堂小结通过归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的历程,建构知识体系。 因为时间关系,未对义和团运动体现的旧式阶级的局限性做更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