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胞质与细胞器》一节的教学反思
“细胞质与细胞器”这一课题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内容为: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根据课程标准设计相应的教学思路,导入时,引用翟中和院士的一句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并配以一幅漫画图来说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课堂设计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学科素养,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后制作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让每个学生尝试、体验、自主探究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在完成授课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感官,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多,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如果对各部分内容逐一讲解,直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容易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如何利用多样化手段组织教学,来打造有效课堂,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如对各部分结构逐一讲解,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需要进行取舍,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借助多媒体教学直观的特点,重点展示线粒体、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在呈现外膜、内膜、基质结构时闪动变换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进行本节知识的讲授时,要充分利用图群的直观、生动、整合的优势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来建立更为立体的形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种细胞器属于微观的结构,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模型、挂图、投影或自制教具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熟悉和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它部分的细胞器将主要围绕“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这一主题展开介绍,这样避免知识支离破碎,而且在这里引入细胞器的功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最后,由学生总结叙述分泌蛋白的形成和分泌过程,让学生感悟生命活动的完成有时也是多种细胞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分泌蛋白的形成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分不开的,并举例补充说明不同生命活动状态下各类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数目的差别,以加深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充分理解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连续性的特点。
二、利用资料卡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资料卡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建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堂课在探讨溶酶体这一细胞器的功能时,提供了2016年或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研究资料: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Yoshinori Ohsumi教授,表彰他发现自噬机制的杰出工作。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包裹错误蛋白或受损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经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水解作用产生氨基酸等生物分子,并最终被细胞重新利用,实现细胞内物质的循环。学生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发现溶酶体中含有水解酶,能够水解细胞内错误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从而提取出有关溶酶体功能这一关键信息,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水解酶还可以水解衰老的细胞器和入侵的病菌,水解蛋白质后形成的氨基酸可以继续被细胞所利用等各项功能。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给课堂带来了一些变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大脑真正的“活动”起来。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如备课时缺少对板书的设计和思考,因此板书显得过于简单,并没有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很好的呈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清晰的体现。小组合作前,没有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显得有些许仓促。所以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合作完成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生成的机会,这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常常出现在生物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效方式,因此还需继续提升课堂活动的驾驭能力。
一年一度的行知杯大赛让青年教师不断的磨炼自己,砥砺前行,期待下一年度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