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配置资源》教学反思
《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作为“行知杯“”赛课指定内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可每次上完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触。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有反思才会找准努力方向。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就本课的教学,作反思如下:
1.议题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议题式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新课标明确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确立一个什么样的议题才是合适的是我设计本课教学的第一个难题。本课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缺点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结合新课标要求,我选择了8月份《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标题作为我这节课的议题:“让信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硬通货’”,既包含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展示了本课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思政政治课的开放性、引领性的特点。
2.导入
议题确立后,导入的问题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以时事新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及《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的人民时评文章为导入,直接亮出本课的议题:让信用成为市场经济的“硬通货”。
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央视财经V讲堂》 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一个例子回答了当年的“铁娘子”之问”小视频,引出第九课课题“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门见山,知识信息简单明了,学生易接受。
3.知识逻辑结构梳理
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包括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市场失灵三方面内容。关于“市场调节”,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人类需要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关于“市场秩序”,教材的逻辑顺序是: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起初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来设计的,但是总感觉教学过程有点不顺畅——从“市场调节的优势”到“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再到“市场失灵”,思维上有些混乱:既然有优势,为何还需要去“规范呢”?!所以,我把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为先讲“市场调节的优势”,但是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然后再讲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样层层递进引出知识点,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4.教学素材的选择
鲜活且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是教育教学的源头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对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已被多次选定为同课异构的内容,并且这一次还有几位实习老师也选择这一框题内容进行试讲,诸如国庆话题、共享单车、棉花的生产销售、旅游、外卖、烟花爆竹、猪肉价格等等近期发生的或者学生熟知的素材基本都被大家选进了课堂,还有什么样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课堂趣味性,同时也体现了政治课堂的时效性特征成了我第二个难题。
最后我还是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择2018年与2019年苹果的生产与销售状况作为教学素材, “一例多境”,设计多重问题情境,用这一个教学素材贯穿整节课,来探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以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既避免了材料堆砌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5.教学策略
如何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然是教育教学研究与探讨的永恒而重要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潜在能力就会得到发挥。而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政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围绕苹果的生产与销售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的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把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而且增强了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的调动性有待提高。在重难点讲解时,由于时间安排上不太到位,有些知识点原本是要挖的更深的,但结果没来得及深挖。通过此课的教学,我将在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化程度同时,继续在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