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组张燕2019年”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杨慧 责编 / 杨慧 2019-11-04 点击 6761

一、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2019年年初,一部七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细腻的描述、大胆的想象、感人的剧情,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戳中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痛点。这部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的短片,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

  但我在看了《包宝宝》之后,第一反应是,如果说为人父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时得体的“退场”,那么,作为子女则更应该思考如何得当的“独立”,让独立与分离成为温暖而非伤害。《包宝宝》这部短片不仅仅探讨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启迪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呵护爱。这个问题上,父母固然需要反思,为人子女也必须审视自己。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发现这是一个特别适合推荐给高中生的一个电影。在他们急着要独立的年华里,一起藉由这部电影讨论学习如何独立、如何与父母分离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

二、思考激发进一步学习

   带着这个思考,我开始查找资料,想让自己通过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独立”知识,并与这部影片主题靠拢。一方面进一步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查找与独立相关的高中心理课素材。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资料的学习,并结合在心理咨询中积累的经验,我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独立是必须面对的高中生的成长议题。高中是人成长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时, 学生大部分处于15岁至18岁之间 。从心理上来说,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高中生正处第五个阶段, 即认同感对角色混乱阶段。他们开始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是谁”,如果能成功地回答这一问题, 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形成,否则就会出现角色混乱。这不仅关系到他们人格发展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从法律上来看,高中毕业生刚好18周岁 , 他们己成为正式的公民, 开始脱离父母的监护,成为一个独立承担完全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个人。因此发展高中生的独立个性不仅有助于其自我认同感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中生认为独立是重要的但却理解不够。大部分高中生能认识到发展独立个性的重要性, 但对独立个性的内涵不了解。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25.6%的高中生认为发展独立个性非常重要, 55.8%的高中生认为重要, 但是当要求他们用简洁的3-5个词概括出有独立个性的人的特点时, 很多人写不出来, 或者写不够5个词, 或词不达意。

   高中生想独立,但是能力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越来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婆婆妈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会产生反感,个别学生会发生顶撞师长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但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重视不够,二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励子女过早独立。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学,什么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上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仅反映在经济上,还反映在生活上,出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三、学习促发创造

   结合电影与学习,我着手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1. 感受独立,体会独立会让自己收获幸福感、自尊与成就感。
  2. 认识独立,通过影片认识家庭生命周期,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了解独立之路上有父母一路相伴。
  3. 学习独立,通过画“父母缘分彩虹图”,思考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辨别真假独立,了解独立的内涵;通过“我的独立之旅”,认识到在独立之路上我们还有哪些里程碑,并为自己规划一条“独立之旅”,并着手行动。

  通过三个层次的环节设置,让学生从感受、认识到行动形成不断递进的深度体验;通过“家庭生命周期”“心理学对独立的阐释”等心理学知识,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专业知识的支持;通过画“父母缘分彩虹图”、辨别真假独立、规划“独立之旅”三个创意活动,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更加流畅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通过视听、图文、绘画、讨论、反思等多途径的互动方式,让学生进行多感官感受与学习,达到更专注更投入的学习体验。

四、创造触碰真情

   听课老师说,40分钟的课堂好像没有听够,如果有80分钟,学生一定会更加投入,更加有收获;

   听课学生A说,老师的课让我流泪了,想起了很多自己与父母的故事,对生活有了新的启发。

   听课学生B说,在看完了Bao后,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身影,感觉我自己就是那个小包子,对家人管的太紧的行为很反感,可是看到后面又有些莫名的感动,仿佛突然理解了他们,想去关心他们,但有时没有这个勇气去做到。

   学生C: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独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其实我和妈妈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和我的整个人生相比少之又少,现在高中便已经住宿,一周见面的时间仅有24个小时,更何况大学、工作以后呢?想到这就很难过,因此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和她相处,珍惜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每一节课都会有得有失。作为授课者,在上课后,我也意识到:这是一节用心设计的课,内容上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激发深度思考,形式上颇有创新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分享,素材上契合主题并引发共鸣与思考……但内容似乎有些太满,节奏有些太快,学生的情感表达与思考分享还不够深,不够多……

  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会重新再编排,形成更加有张力的一节课或者相对轻松的两节课,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验、学习、讨论如何“独立”。

结语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是自我中心的,这句话并不是一句责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加之“找自己”的课题,他们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发展自我上。尤其是这独生子女的一代人,能够体谅旁人,关照家人的孩子实在珍贵。因而,课堂中时不时需要让他们看到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

   现今,父母、老师、学校担心的太多,很容易让孩子们失去自主性,忘记了是谁要长大。本节课的重心看似是家庭,其实是将成长的责任回归到孩子自己身上。希望让他们看到,我们虽然都爱你,想去帮你,但是这“独立”的路,还是你一个人走。是你,有着对于自己生命最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去选择,去飞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