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梦想,享受成长——我校参加全国第六届科普科幻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9-11-04 点击 4360

放飞梦想,享受成长

——我校参加全国第六届科普科幻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从全国第六届科普科幻大赛组委会官网传来喜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普科幻大赛决赛中,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可馨、肖鎏璐两位同学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胡浩喆、陈宇轩、叶滋、卞艺杰、王月阳、倪匡元六位同学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沙士宸、李云朗、吕悦琳、束心茹四位同学获得国家级三等奖。获奖总人数和层次位列南京市和江苏省各参赛学校之首。其中一等奖获得者,高三(1)班随可馨同学,应大赛组委会邀请,代表江苏省全体参赛同学赴京参加颁奖典礼,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手中接过奖状,站在领奖台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近年来,我校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高度重视科普科幻作品的阅读和写作,加大了科普科幻阅读课程建设的力度,成立了科幻社,开展多样的科普科幻阅读活动。课程基地还开设了科普科幻阅读和写作校本课程,为热爱科普科幻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并通过提供科普科幻的阅读书目,科幻作家进校园,开设科幻讲座,举办科幻作品夜读沙龙,出版全国第一本学生自办的科普科幻杂志《朝闻道》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掀起了校园科普科幻读写的高潮,奠定了同学们热爱科学、文理渗透、学会创造、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追求。本次大赛获奖同学多数为科幻社骨干,或科普科幻读写校本课程的积极分子,展示了我校科普科幻读写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反映了我校语文课程基地课程建设的新追求。

我校语文基地把大赛作为提高学生科普科幻写作能力,放飞想象、展示才华的重要机遇。从初赛开始,多次举办辅导讲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课程支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科普科幻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大赛结束以后,获奖同学谈及这次参赛的体会,感觉在科普科幻写作上收获良多,不断成长。

 

作为本届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国家一等奖的获奖选手,且有幸代表学校乃至江苏省前往北京参加颁奖典礼,我感到十分荣幸。在现场,我见到了刘慈欣老师、何夕老师、王晋康老师、陈楸帆老师等众多科普科幻届大咖,我又紧张又激动。当从刘慈欣老师手上接过奖状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这份奖的深层意义。

我觉得,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是一个将理科与文科、实用与想象结合起来的非常好的平台。在这里,理科大佬们可以运用他们所了解的科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普创作,而文科萌新们则可以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描绘幻想中的世界。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是促进现代高中生文理多方发展的动力源。(随可馨)

 

无论是科普,还是科幻,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对科学的热爱与思考是重要的。这种思考可以把人带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这里一切疯狂幻想都不荒唐,一切看似不可思议都有迹可循,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抓住其中的规律,这种能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想,这也是大赛命题的初衷吧。

科普还是科幻,说白了都是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科普负责了解事件的前世今生,科幻负责合理构想未来的道路及其原因——将科普和科幻放在一起的比赛,才是真正的能培养学生能力的比赛——我们既要脚踏实地、认真严谨,也要天马行空、驰骋想象。不是么?(胡浩喆)

科幻,无疑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望远镜。我们站在“现在”的基点上,凝视着未来。刘慈欣,看见了科学的钢筋铁骨支撑起的整个世界;而韩松,却道破了人间的诡谲残忍;菲利普·迪克,忧心忡忡地审视着科技时代的伦理学。白衣之下,是一个个活的人,还是死去的行尸?当仿生人无限接近于人,人何以为人?“神秘之路通往内心”。这些问题,是作者对于自然的思考,是他们对脚下的大地的沉思,也是他们自己灵魂的外化。换言之,他们看到的未来,是他们心中的未来。辛运的是,我也可以写写心里潜藏的“道”的希望。(陈宇轩)

 

我在比赛前夕阅读了同学推荐的《〈三体〉中的物理学》,收获颇丰,曾经也跟着曹老师学习过《球状闪电》,对量子物理学和波长函数有了一定了解,才能够在考场上自如运用,在李淼教授的理论基础上最终提出“量子穿越”的设想。我想起牛顿的那句话。“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亦是如此,我参与了学校开设的科幻社,曾经听了墨熊老师、汪彦中老师、江晓原教授的讲座和演讲,我才对科幻文学有了如此深的感悟。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科幻的了解从一部《三体》开始,除却一本《三体》精读细读,反反复复好几次之外,其余的科幻作品多是浅尝辄止,连网络科幻文学都鲜有接触。原因我并不明晓,可是当我看到学校出版的《朝闻道》时,我一次次被科幻文学的力量所震撼。作者是同龄人,是学长,是学姐,是科幻社的前辈,他们能够用笔触写下一个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或怜悯或讽刺,讲述乌托邦的未来前景,镌刻下普蓝色夜幕里冰冷厚重的机甲,在亿万星河中浮起淹没的灵魂。也许是因为距离的拉进,也许是因为别的,我萌生出了创作的想法,从平淡无奇的记叙文,我转向锋利尖锐的议论,也在私底下写下功力尚浅的短篇小说。我不敢断言我的水平如何,但是我能够说,一切都源自于阅读,源自于对科幻文学最纯粹的热爱。(吕悦琳)

 

参加初赛时,我的文笔还不免幼稚,参赛作品新颖之处在于我将科幻的普遍想法,即畅想未来,同古典美感相融合,或许评委看中的正是这一层新意,使我顺利进入决赛。联系到我平时的考场作文,会用很多的素材但是钻研并不深刻,很少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深刻地考虑问题,逻辑平平,语言平平,得分平平。初赛过后我的思维有了巨大转变,我选择从平日里做的题目里发掘新意,从平时练习接触到的小说中寻找灵感。当我在决赛考场上看到有关战争的考题时,一下就联想到了《馘》中读来触目惊心的战争情节。决赛前夕,生活中遭遇到了人际交往困扰,这使我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脑海中充斥着回忆,借此以温暖自己。立足于自身经历,我意识到纯粹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的未来是会顷刻间分崩离析的。科幻,尽管不拘畅想,但有真实性才会使文章站得住脚。所以我选择以《冷芯暖心》为题,以左耳作线索,展示人性温暖对人类进入和平时代所起到的作用,一举拿下了一等奖。(肖鎏璐)

 

在本次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之前,我曾经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幻作家的讲座,受益颇多。我本身并不擅长科幻创作,而偏重于写实记录与描写,但这次的写作活动唤醒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能,促进我在写作创新方面有了新的开拓。

通过比赛,我对科幻有了新理解,新认识,学会了从多维度剖析、构思科幻写作。这是我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我会带着它再次踏上征程。(卞艺杰)                                             

                                              撰稿:杨贝贝 张小英

审稿:江苏省语文学习课程基地

(获奖同学合影)

我校科幻社随可馨同学(照片前排右二)获国家级一等奖,在北京颁奖现场与颁奖嘉宾刘慈欣和其他获奖者合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