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科普科幻教育 共创未来梦想天空——参加第二届全国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印象记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9-11-08 点击 3852

探讨科普科幻教育 共创未来梦想天空

——参加第二届全国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印象记

熊放放 王娟 李昊欣 徐惠中

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召开,我校语文课基地负责人曹勇军老师偕同熊放放、王娟、李昊欣和徐惠中4位科幻辅导老师,赴京参加学习和交流。本次会议会期两天,以“新时期与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为主题,以课程分享和学术交流为平台,为参会老师提供了丰富精彩的观摩研讨内容,引发我们广泛的思考,在交流碰撞中获益匪浅。

第一天上午,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从科学史的角度出发,做了题为《科普和基础教育》的主题报告。他从C.P斯诺两种文化谈起,谈了科学的本质、三种科学传播模型,最后指出科普对实现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以及努力的方向。第二场报告人是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吴岩教授,他作了题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教育》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就当前科幻教学的模式、作为科幻文学主导的想象力、科幻作品的特色以及科幻教学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富有前瞻的见解,既聚焦想象力这一核心话题,又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科幻教育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两场报告,富有启迪性。

下午,有两个分论坛。我们参加了分论坛二。先听了赵洋博士介绍他们的“创想实验室”分享。近年来北京科技馆把科技史和科幻教育融合在一起,做了大量的探索,他在现场介绍的众多案例,给人感染和启发。这也是全国科普科幻教育大会的特色和魅力所在,让各界人士跨界交流,互相启发,加深对科普科幻的理解和认识。第二个分享者是“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策划人与执行人李凌己博士,分享的是讲述如何针对青少年科幻创作进行培养。李博士娓娓道来,分享了自己策划、组织大赛的主要思想和心得。他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将文学素养培养和想象力发展两者结合,对于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有着重要影响。正如李博士所言,科幻科普写作,并不是“内行的热闹”,它应该被纳入日常写作范畴,因为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迫使自我了解科学、钻研科学的过程,而科学素养,是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之后,李博士结合历次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的比赛情况,也提出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立意构思不够大气的问题,这也对今后我们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科普科幻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接着,曹勇军老师主持了科幻作品教学实践体会的主题对谈。几位走在教学实践前沿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也提出了他们的困惑。以此为契机,曹老师把交流的时间留给了参会的老师们,让大家可以深入交流。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成都的、北京的、青岛的,还有南京、广州的,大家在科幻作品教学上的方法不同,研究的深入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把科幻作品引入学生阅读视域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从话筒进入第一个老师手中开始,会场便热闹起来。有的老师提出:“科幻作品更强调科学,语文老师的作用较难发挥。”立刻有老师提出反驳:“科幻与文学并不矛盾,好的科幻作品必须同时具备科学性与文学性两种特质。”大家以《海底两万里》为例,针对科学性、想象力、文学性、思想性在科幻作品中的价值要求,展开讨论并探讨教学过程和方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

最后,曹老师进行总结:“科幻作品最基本特质,那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价值何在?科幻是我们今天技术时代的最玄幻、最魔幻的东西。科幻作品与玄幻、魔幻作品最大不同在哪里?说到底,它强调的是从未来反视当下的能力,这也是科幻的魅力所在。”这番话引导老师去思考科幻作品价值和科普教学的意义。

第二天上午,科普科幻教育课程展示又带给老师们更多的思考。会议课程展示也分两个会场,共展示6节课。我们观摩了第二分会场的展示课。

北京景山学校刘晓虹老师上了科幻写作指导课——《带上她的眼睛》续写一课的说课,介绍了她在科幻写作方面的一次实践活动。刘老师她富有系统性和开拓性的实践,为科幻写作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刘老师的实践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第一,过程性和系统性。这次续写活动历时2周,共花费5个课时,是一个完整的读写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系统性的指导和支持,从一开始的阅读,到情境的创设,到科幻场的建立,再到最终的科幻故事的构建,教师巧妙地把一个大的创作过程切分成了若干个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小的过程和任务,使得学生的科幻创作有了明显的、易操作的路径和方向,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科幻创作完整鲜活的过程。第二,自主探索。这一点在科幻场的建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科幻作品的创作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果,比如说这次续写就涉及到天文学、地质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来获得,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当刘老师呈现学生的研究结果时,孩子们那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或图示不时地获得在场老师的赞叹。

曹勇军老师课题是《球状闪电》,这堂课展示并介绍了我校在科幻整本书阅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曹老师从核心科幻形象“球状闪电”入手,首先对球状闪电出现的情况、特点的概括,在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框架后,再和学生一起回到文本中,去破解球状闪电之谜,一步步串联起全书的关键性内容,也引出关键人物。在曹老师引领下,学生不仅回顾了整本书文本,也通过科幻形象的串联将曲折的情节梳理清楚,在瑰丽的想象中又重新遨游一次。曹老师也提醒同学们,这本书中的“球状闪电”和我们生活中所认识的并不一样,通过文本与现实的勾连,带动对科幻小说的类型理解,即科幻小说,要抓住“科”与“幻”,“科”是科学设定,而“幻”是浪漫的想象和瑰丽的描写。曹老师调动了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孩子们通过语句衔接的方式进行填空,比如“林云与父亲见面”的片段,来切实展现怎样融科学知识与文学描写于一炉,又借用“一朵量子玫瑰”的例子,展现了科幻文学引人入胜的魅力。这堂课之后,学生再读科幻作品的时候,就不再仅限于阅读的感性愉悦,也能提升到一个更完整的方法性阶段。曹老师这堂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科幻阅读的能力,也为老师们的科幻教学提供了诸多的启发。

第二天下午,会议安排少儿科幻作家马传思和科学漫画家Sheldon(李剑龙)的两场分享,我们因为学校期中考试在即,急着赶车返程,错过了精彩的内容(返校后曹老师介绍了基本内容),只能留待今后弥补。

十月底的北京,秋高气爽,秋意浓郁。参加一年一度的科普科幻教育盛会,无论是出入会场论坛,还是徜徉美丽校园,无论是与专家对话,还是同行议论,我们对科幻科普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和孩子们,和教育界同仁共创未来美好的梦想天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