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为此,北京大学招办、清华大学招办以及两位中学校长对这一文件进行深入解读,敬请阅读了解。
“强基计划”有哪些特点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该文件旨在积极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通过对文件的学习,我们认为“强基计划”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细化和深化,对解决当前高校招生,特别是自主招生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了优化路径。在我们看来,“强基计划”的招生方案体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新”。“强基计划”是面对人才培养和考试招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而推出的改革新举措,对在新时代持续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强基计划”体现了重视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导向,是招生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益探索。该计划侧重于选拔和培养制度方面的创新,朝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高考改革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是“精”。“强基计划”作为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的思路。在招生对象上,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倾斜,将有效地精准定位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在培养上,计划提出了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以及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入选学生的潜力,拓展成长平台,通过精致培养,助力全面成才。
三是“稳”。“强基计划”明确把高考成绩优异学生作为选拔主体,进一步突出了高考的核心地位,使得改革更加稳健审慎。同时,方案充分借鉴了上海市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可以有效地避免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险滩暗礁。在学校选择上,起步阶段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遴选试点,这些学校基础学科实力强、人才培养优势明显,这样既可以保证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也更加稳妥审慎。
四是“实”。“强基计划”的方案有的放矢、实事求是,问题抓得准、目标认得明、措施落得实。它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既能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也能在执行中有明确的抓手。从入围条件、录取标准,到考核考查、信息公开等,方案都有具体的要求,是一份详细的工作手册,这对于规范“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是“通”。“强基计划”贯通了招生与培养全过程,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连通了中学新课改、新高考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桥梁。制约我国高水平顶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教育阶段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只能以升学招生为通道,而在单一的评价模式下,招生往往“见分不见人”。“强基计划”不但丰富和拓宽了高校人才选拔渠道,而且明确通过该计划录取且培养阶段考核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还将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将影响、反馈和辐射到基础教育层面,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方案还要求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这也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丰沛的人才储备,推动高校教、研、学的协同发展。
北京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选拔和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杰出人才和占领世界学术前沿的创新人才。“强基计划”的出台对于北大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改革、高质量地实现顶尖人才产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北大将认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严格规范招生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以实施“强基计划”为契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中国特色人才选拔新道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
完善高招制度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 王洋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平稳落地和有序推进,新高考总体建构已经完成,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推进。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协调各项改革的衔接,同步推进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招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而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正是完善高招制度、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措施。
那么,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到底改变了什么?
更高的政治站位
“强基计划”开宗明义,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首先要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必须更加重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培养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紧缺人才。可见,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主题词的变化,而是人才观的变化,培养视角的变化。
更公平的选拔制度
“强基计划”在深入总结高校自主招生16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上海市等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着力解决自主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弊端,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在制度设计上,从两方面保证公平:
第一,更完备的分类。主要选拔两类群体,一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这部分是“强基计划”选拔的主体,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门槛。二是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相对于“自主招生”以学科竞赛成绩为门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分类更完备。
第二,更全面的考核和更严格的规定。第一类学生的考核借鉴“综合评价招生”试行方案,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第二类学生的考核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录取。先公布规则再考核,社会监督更严格。
在招生程序上,从四个方面规避以往容易出现的弊端:一是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解决个别学生在自主招生中提供不真实材料造假问题;二是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顺序录取”,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三是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杜绝高校提前“掐尖”、减少恶性干扰招生秩序等问题;四是改变原自主招生高校考核注重学科知识考查的做法,指导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更深远的“杠杆效应”
“强基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会优化高中育人方式,而且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强基计划”与正在推进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及关于“高校加快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将有力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协同,形成改革合力。其次是倒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允许考了,怎样考才能保证选才的科学性?不允许高考前“掐尖”,高校拿什么特色吸引优秀生源?招进来了,如何培养?如何管理?如何评价?如何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尽管“强基计划”已经很细致地列举了具体措施,但实施中,还得靠“一校一品”、靠“高峰高原”。第三,“强基计划”更深远的“杠杆效应”是夯实高中“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以及与高水平大学的“连续培养”通道,引发高中办学和高校招生更深层次的改革。
“强基计划”还在一些保障保证机制上作了更加严格和明确的规定。相信“强基计划”的颁布与实施一定会给新时代的教育带来新气象。
系统性重塑人才评价选拔体系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教育评价改革这一关键环节顺势而为,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系统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重大举措。“强基计划”着力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与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相结合,加快布局未来战略蓝图中“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才培养,可谓恰逢其时。从为什么改到怎么改,从改革的目标到改革的重点,整个政策设计坚守教育初心,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到了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贯通衔接,对改革评价选拔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塑,势必有力地促进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改革方向是“强基计划”的点睛之笔
“强基计划”的改革方向高瞻远瞩、改革目标清晰明确,较为完整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高校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同心同向。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受社会舆论、收入排行等影响盲目追求经济、金融等热门专业,却忽视了与自身兴趣和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一些国家战略急需的基础学科专业受到冷待。与以往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需求。这一提法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也必将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一直秉持“招生服务培养,招生促进培养,招生就是培养”的理念,坚持以招生工作助力教书育人,服务国家战略,力促教育公平。这与“强基计划”的改革初心、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强基计划”实施后,势必对清华大学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产生正面叠加效应,有助于清华大学继续打破学科边界、专业边界,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选育衔接是“强基计划”的创新之道
“强基计划”首次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创新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大逻辑。更加全面的考试,更加综合的评价,更加公平的选拔,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才是考试评价的关键环节。厘清了这个大的逻辑,破除“五唯”这个“最难打的一仗”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实现路径。“强基计划”以问题为导向,拿出了实招硬招新招,以立促破,立破结合,尊重了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加大了育人的协同,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激烈的科技和人才竞争中,科技领域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应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在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以教促学、以研促学,下决心攻克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专业冷热,做出自己的自主选择,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更多地与国家的战略发展布局结合起来。
公平公正是“强基计划”的应有之义
“强基计划”着力从招生程序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进行严格规范,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更高水平的公平保障机制:一方面,严控学校和规模,为提升人才选拔培养效率和质量做好保障;另一方面,增加对试点高校招生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的专家审核环节,使专项计划的实施更加精准、到位。
在确保公平公正方面,“强基计划”提出了严格高校考核、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违规查处3个具体举措,层层递进,对涉及“强基计划”的中学、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等主体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确保扎紧制度的笼子。我们也期待通过“强基计划”,真正能够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逐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奠基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吴国平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笔者倍感振奋和欣慰,因为这项计划对我们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科学部署,把准了问题,瞄准了方向,选准了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项计划的付诸实施,一批批高水平紧缺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将不断涌现,为推动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决胜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人才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强劲持久的动力。
“强基计划”的思路清晰。在总结工作经验、借鉴试点成果、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等的基础上提出了“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这一总体目标,重点是要着力把握好“四个结合”,即高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可以说思路非常清晰明确,前瞻高远。
“强基计划”主要举措十分精准具体,务实稳妥。笔者最大的体会是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过去一段时期内我们在人才培养选拔尤其是自主招生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弊端的纠偏扶正,是规律和常识的理性回归,是对浮躁功利、弄虚作假风气的摒弃,是对优良教育传统和公平正义的坚守。例如在选拔方面,“强基计划”对高考成绩给予了足够重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评价办法;再如在培养方面,单独制定培养方案、畅通成长发展通道、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质量评估机制,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具有强大系统合力的“组合拳”,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又好又快成长安装了“加速器”。
无论是基本思路还是主要举措,都强调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这可以看作是这份“强基计划”的宏观基调,也凸显了其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处于关键发展阶段,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都应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这种意识,增强这种能力,担当这一重任。作为高中学校校长,笔者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真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积极转变育人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培育优质土壤。人才从人群中来,优质的学校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国内外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当下,有些学校为让一些学科特长生被直接保送名校或获得自主招生优惠降分,把他们的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某一门学科竞赛辅导上,而放弃参与其他教育教学内容,“成败在此一举”,这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是十分要不得的。我们应坚持育人先育德,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兴趣、特长转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学科、专业、职业上去。我们还应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确保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研究与实践,大力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发现和培养一批有潜质的学生,向上一级高水平人才选拔通道输送更多优秀生源。高中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关键期,我们对其内在规律、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比如如何借助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经典成果或最新发现来重新认识和把握学习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课堂的本质;比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来改造升级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比如针对少数有特殊天赋和能力的资优学生,如何做到及早发现、科学培养、充分挖潜;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和创新。这几年,我们探索形成了包括学校文化浸润机制、两端延伸联合培养机制、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使用机制、教学生态创新机制在内的五大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向有关高水平大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今后,我们将继续健全完善这五大机制,同时实施好以“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为内容的“五力”校本化核心素养培育教改项目,推动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