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自己的课程 追求卓越的课堂
教师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也就是,要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学习任务。对每个老师来讲,这是当前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最大挑战!教师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按照教材向每个学生集中批发同样的“知识”,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供适合其个性口味的学习任务。
1
今天,全国目标教学2012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社会充满创新活力、在教育改革始终引领全国的上海召开,回忆过去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26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瞿保奎先生邀请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到中国讲学。从此,拉开了我国目标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序幕;26年后,全国目标教学同仁们从祖国各地汇聚上海,学习借鉴上海同行在课程改革和目标教学方面创造的新经验,共商目标教学改革和发展大计。在这里,我提议,向目标教学的创建者们、向为目标教学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向为目标教学创新注入了新活力的上海同行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
回顾目标教学所走过的26年不平凡的道路,可以说,她始终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她始终站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前沿与时俱进。或许可以说,目标教学走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不断地追求和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这就是:(1)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不能不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当所有的学生实施“全纳”入学之后,如何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目标教学工作者借鉴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运用目标分类、形成性评价和反馈矫正策略,创建了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流派,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服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分类,以及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变革,为目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改革”,目标教学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创造了新经验。(3)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服务。应该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来看,国家始终在倡导素质教育。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改革宗旨;199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轨道的改革要求;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着力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重点;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至此,目标教学工作者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服务的意识更加自觉,从山东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到上海晋元高极中学的“选择教育”,代表了目标教学工作者的最新探索。或许可以说,目标教学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不断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而改革探索的道路。
3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根本特质就是两个字——转型。从教育的发展阶段而言,就是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尽管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还面临着繁重的建设和发展任务,但理念转变、体制转型、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从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讲,就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国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满足教育机会转向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于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课程标准的有质量保障的教育;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讲,就是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育人为本”。在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唯“应试教育”马首是瞻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已走到了尽头,或许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已迎来了一个拐点,这就是要逐步回归教育的全面育人本质。
在这个转型期,目标教学的同行们如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继续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勇敢前行?我想,我们的旗帜就是坚持育人为本,我们的着力点就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课程,我们的落脚点是就是追求自己的卓越课堂。
大道无形,大声稀音。目标教学人需要从当前各种眼花缭乱、花样翻新、奢华浮躁的不良的教育风气中走出来,始终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教育心态,永远怀着一颗为国但责、为民分忧的“致良知”的教育情怀,坚定不移地为教育本质的不断回归而不懈奋斗。在这里,我向目标教学同仁们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之一: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能否“亲其师”,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道德文章的信仰,而且影响着对教师所教授的这门学科的学习与信仰,影响着对老师所教授的这门学科的学业成就,甚至影响着学生一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直至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我认为,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这标志着在党的教育方针中,首次将德育为先置于全面发展之前,强调人的德性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奠基性、全局性的作用。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家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强调了“教书育人”,这既体现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又体现育人的基本规律。
各位同仁,我们不要忘记,布卢姆关于影响教育质量的三大变量,首要变量就是“情感前提”,就是强调师生关系、强调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兴趣对于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我认为,落实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需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都需要从走进学生心灵入手,都需要从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入手。改善师生关系,就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就要增加师生共同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与空间;走进学生心灵,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就要引发、培育、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建议之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长期以来,由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么教”,而几乎不考虑“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这两个教育的重大问题。“教什么”涉及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问题,“教到什么程度”涉及到教学的目标、方向和教育路径方法选择问题。必须强调指出:“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这两个问题远远比“怎么教”这个问题更为根本、更为上位。搞不清楚“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就研究“怎么教”,从根本上说是没有针对性的,这正如我们还不知道今天中午吃西餐还是吃中餐,却已在哪里研究如何吃西餐或中餐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过去的教育和教学是低效的。
目标教学人在解决“教到什么程度”这一重大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可贵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在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不说,目标教学人同样缺乏对“教什么”这一比“教到什么程度”的更上位概念的科学认知和实践策略。我们可以说,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相信学生学习潜能、充分释放学生生命活力的教学策略指导下,让学生“学什么”比让学生“怎么学”更重要。这里,我想起了发生在德国小学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在课堂上特别淘气,从来不认真听讲,老师实在太烦他了,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给他出了道题,随口说:你坐在哪儿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后得多少?老师转身接着讲课,没过几分钟,这小男孩站起来了,说是五千零五十。老师大吃一惊,问他怎么算出来的?那小孩说,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还是一百零一,这样两头加,加到中间,五十加五十一还是一百零一,那么,五十个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吗?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也就是,要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学习任务。对每个老师来讲,这是当前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最大挑战!教师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按照教材向每个学生集中批发同样的“知识”,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供适合其个性口味的学习任务。说到底,对于学生来讲,教师不再是统一的教材知识的“批发商”,而是根据学生这个客户对知识学习的的“市场需求”,提供能够适应并满足其需要的学习任务。或许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菜单。
建议之三:让每个学生在课堂里做有意义的事。我们应该坚信,学生只对有希望成功的且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感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这里,相对于高效课堂而言,我更喜欢使用卓越课堂这个概念。我认为,所谓卓越课堂,至少有以下四个特征:(1)主体性。我始终认为,教育具有不可重复性。别人的任何先进的思想理念或教学改革经验,都必须融入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实践智慧才有意义。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排斥对别人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而是要把别人的先进理念或经验“嫁接”到自己的头脑中,成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创建自己的卓越课堂或高效教学经验,体现了目标教学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这种教育自觉是教师追求理想教育、实践理想教育的根本动力。(2)生命性。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生命能量的释放。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在这种展示中使每个学生的生命尊严得到尊重,生命能量得到鼓舞、激励和唤醒。(3)互动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是单打独斗式的学习,而是在由若干同学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下的交往与互动行为,其核心概念包括动力场、团队精神、互相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智慧),等等。(4)生成性。真正卓越或高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是学习成果的增值,即学生能够彼此分享超越课本知识的经验成果。
4
不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成果,就没有今天的目标教学;不与中国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就没有目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目标教学人要永远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睁眼看世界。在这里,我建议,目标教学在改革与发展中要学习借鉴国外以下三个方面的先进教育经验。
(1)数字化学习创新经验: 颠倒的课堂 。由美国密西根大峡谷大学数学教师Robert Talbert 于2010年在MATLAB课程试验成功,受到Intel 学习项目的推崇。我个人认为,所谓颠倒的课堂,说到底,就是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把知识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过程放在课前,而把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思维的训练过程等放在课内,以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师生的倾听、分享、帮助、指导。我认为,Robert Talbert的实验,为改造目前被许多人所诟病的“导学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认为,“导学案”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导学案”应该成为指导和帮助学生课前学习的“支架”,而不是练习册。
(2)美国以项目和任务为基准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这种学习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二是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三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四是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3)日本学者佐藤学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佐藤学认为,未来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要创建学习共同体,就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三种转变:一是在传统的课堂里,学生通常坐在教室里仅仅依靠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来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通过和教师、同伴、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接触与对话,通过各种媒介化的活动(如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来进行。二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个人化的活动,学生很少通过交往互动进行合作性的学习,人们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而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交互式的、合作性的,人们把"互惠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的学习称之为好的学习。三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获得和巩固预定的知识、技能上,新的学习方式则要求学生把各自的学习经验表达出来,在共同分享和交流中,帮助个体反思性地领会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本文根据2012年11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目标教学2012学术年会”开幕词整理而成。)
(文/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