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化学组开展了我校2020年“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组内初赛。为了展示青年教师风采,夯实业务基本功,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组40岁以下的6名青年教师在高一年级开展了课堂教学大赛,其他老师也都担任了评委,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具体赛程的安排如下:
日期 |
节次 |
班级 |
原任课教师 |
赛课教师 |
课题 |
10月19日 |
2 |
高一(6) |
沙晓红 |
刘怡 |
物质的量 |
10月19日 |
3 |
高一(1) |
沙晓红 |
光青 |
物质的量 |
10月19日 |
4 |
高一(3) |
潘旭东 |
孙维昌 |
物质的量 |
10月19日 |
5 |
高一(8) |
光青 |
沈婷 |
物质的量 |
10月19日 |
6 |
高一(7) |
项云 |
黄颖洁 |
物质的量 |
10月19日 |
7 |
高一(9) |
孙维昌 |
付超群 |
物质的量 |
本次大赛沿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形式,选取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内容,借助比赛形式开展新教材研讨活动。这部分内容一直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难点,属于概念教学课,大家各自查找资料,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微观概念,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
刘怡老师的课通过如何称量一粒米的问题和演示实验,将宏观和微观的计量方法的相同点和差异性串联在一起,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光青老师的课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积极。课堂导入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时间把握的刚好,下课时正好讲完全部内容。每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就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孙维昌老师的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数硬币问题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抛出一瓶水中有多少水分子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节课为解决这个问题,层层推进,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依次呈现,最后使得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反思整堂课下来,学生的训练稍显不足,对于物质的量这个陌生概念,后续课堂上应利用经典题目,让学生在宏观质量和微观粒子之间进行相互换算,以加深学生对于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作为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之间桥梁的理解。
沈婷老师的课将概念理解和解题训练两者有机结合,本节课中的问题设置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之间的联系互化,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黄颖洁老师的课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并规范解题步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宏观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将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两个环节交织进行,突出定量研究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真实情境,从一杯水多少的定量研究,到一杯18g水中含有水分子数目的定量研究,再到一杯180g水中含有水分子数目的定量研究,逐层深入展开提出方案、实施方案、问题解决,在学习中体会利用科学方法开展定量研究的全过程。
付超群老师的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化学史,设计类比推导、计算推理、归纳分析等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建构“物质的量”的公式概念模型,认识概念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