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温度和盐度》 一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的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海洋世界的起点。回顾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后的回顾总结,自已颇有感触,反思如下:
一、反思课堂教学理念
本节课题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要求学生理解海洋的重要性、海水温度的分布、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能通过图表来认识基本规律。新课程理念要求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呢?
首先应将“知识立意”转换为“能力立意”。在教学中既重视教材、重视课本上的图表,更重视设置一些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能力。例如,在解读教材插图“3.8 太平洋中三个观测站水温变化曲线”时,学生先自我分析,提出并独立解答以下问题:①三个观测站的水温随深度的递增有什么相同的变化?②这种变化是否一直持续下去?③从中得出的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至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此图已解读完毕,没有信息可提炼,老师及时提出另外的问题:①图中三个观测站的表层海水温度哪个最高?哪个最低?②据此你可以推测出三个观测站的纬度高低吗?③能归纳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规律是什么吗?这样就弥补了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的考虑问题不全面的不足,全面分析图中所表示的海水温度随纬度、深度变化而变化的分布规律。
二、反思课堂教学手段
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何体现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就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鉴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课题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地理学习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个“辅助”教学的手段,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录像、仿真的动画,只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教师仍然要组织好自已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获取知识,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体现新的理念。在新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更有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若是产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事先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则更是考察教师的教育机智了。在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时,老师会较大地受到课件的影响与制约,限制课堂教学的“临场发挥”。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处理问题也是值得反思的一个方面。应该说,课件显示的板书字迹端正、条理清楚、文字效果好,但同时也失去了板书的另一些功效。因为板书不仅是教学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再现,也是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一种方法,同时教师在板书的同时学生也有了思考问题的余地,以达到知识的当堂巩固。
三、反思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尽量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构是严谨的,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整个课堂设计巧妙,别有新意。
2、教学过程采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方式,师生互动贯穿整节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含义,如海水的盐度定义,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课堂中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富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板书不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似乎是一个电脑操作员,只是在机械地操作,板书不够多,学生学起来缺乏真实感。
2、教学历程中的过渡不够吸引人,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等等。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以后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不停前进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3、主要是教材和练习结合不够紧密。课堂学习中随时挑选相关题目检测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能力。
4、课时安排略显紧张,课堂节奏稍慢,有些难点没能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练习不够,学生演练不到位,效果反馈不是很明显;教师设问不够精练,有的过于琐碎,需要再精心设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开放性等等。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每一次的开课,总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但也能收获很多自己的经验,在反思中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