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治组“行知杯”王莹莹教学反思

文 / 聂雯 责编 / 杨慧 2020-11-10 点击 5341

“行知杯”教学反思

政治组 王莹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行知杯”赛课,每一次的“行知杯”赛课活动都让我既倍感压力,又充满惊喜,但今年尤为不同,我在普高高一年级的代课经历,让我对这次的“行知杯”比赛相较于之前还多了一些底气,不过,我仍然不敢松懈,在我的精心准备下,我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赛课。下面我将从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对我这次的教学进行反思:

        优点总结

       1、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这次我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重了教学内容在结构上的规范性,导入、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堂小结、随堂练习都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我还专门对于重点的内容通过“五角星”图标的方式进行了强调,并在教学中集中对重点知识进行了讲解,便于学生加深理解。

       2、学生活动操作性强、参与感强。本次我设计的三个环节的活动都是尽量让同学们能够参与进来,不仅动脑还可以动手。第一个环节比较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总结时代特点,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深入记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学生利用“归纳关键词”的方式,掌握记忆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充分阅读和把握。第三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将整本书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更宽。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操作,同时,强化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3、环环相扣,前后环节衔接性强。第一个衔接:我在开始第二环节的“核心内容”介绍时与导入中提到的“时代之问”相衔接,引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时代之问”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回答。第二个衔接:我在第二个环节里设计的让学生从世界、党、中国、人民这四个层面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与第一个环节设计的让学生从世界、中国、党、社会主义四个层面分析时代背景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培养学生以不同主体为切入点,分析与不同主体相关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第三个衔接:我在第三环节设计的让学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层面、“内容”层面、“科学规律”层面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其中的“来源”层面对应着第一环节的“时代来源”整体内容,“内容”层面对应着第二环节的“核心内容”整体内容,相当于让学生在第一第二环节学习过之后,作为第三环节的知识基础对第三个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

         不足总结

        1、板书不够规范。我在黑板上整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将提到的我国新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直接简化的写成了“不平不充”,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误导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的准确性的把握,以后要避免对重要知识点的板书书写问题。

       2、时间把握不足。本身我在进行课堂小结以后留了4道随堂小练,但是由于前面时间花费较多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练成,还稍微拖了一点堂,这表明我在整体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需要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和精简。特别是我对第二环节的时间预估出现了偏差,学生在进行“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知识整合时,我本以为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他们会比较快完成,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这部分内容较多,学生理解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所以第二环节我实际留给学生的时间比我预估的时间长了2分钟左右,也因此导致了随堂小练没有在课堂完成。

       3、“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方法没有充分应用。在参与“行知杯”听课时,我也会用自己教学设计和他人的教学设计相比较,我深感“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方法能让一节课看起来更加完整。学生可以就同一事件或情境在不同角度的分析,找到不同知识点的突破口,“一例贯之”的方式也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将知识点通过同一情境串联起来。而我的教学设计仅在导入和第一环节的设计上结合了学生生活,而后面的两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归纳、分析和整合,与学生生活的结合较少,没有与前面我所涉及到的“全球化”的这个角度相联系,这也是我今后在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非常感谢“行知杯”赛课能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也在一次次参与“行知杯”赛课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教师这份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能育人育己,我希望可以和每一个孩子一起努力,不断奋斗,不断提升,争做更好的自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