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治组“行知杯”张燕教学反思

文 / 聂雯 责编 / 杨慧 2020-11-10 点击 5307

浅谈高中心理课堂中的“意外”

——从一堂没上完的心理课堂展开思考

南京十三中 张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这预见之外的一个个情况,便成为一个个课堂“意外”,考验着教师的应变。如何让意外成为课堂有价值的资源,成为老师们教学追求的更高目标。

       一、 “意外”是心理课堂的常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以知识或技能目标展开设计,更注重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内在自我的发现和成长,往往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提取活动中所能感受到的心灵成长点,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成长中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问题的发现。然而每个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所能收获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通过学生的分享,课堂的生成资源就会百花齐放,可能不仅仅聚焦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超出或者与预设背道而驰之时,更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内心反应和感受。心理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以此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比如在“有话好好说”这节课堂中,亲子冲突的演绎中,有的孩子表达的情绪更多是愤怒,有的孩子表达的情绪主要是委屈,这些意外的发言、意外的演绎、意外的情绪,都是学生真实的、自发的创作与表达。

因此心理课堂中有“意外”是常态,也是心理课本身就自带的特点。

       二、“意外”是心理课堂难得的资源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活动,更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经从教师预设教案,逐渐过渡到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互动和生成。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课堂互动中的生成,这种生成对课堂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践中发现,心理课较受学生的欢迎,除了课堂不是以教师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为主,更重要的是,心理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对学生的反馈作价值观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自由表达的权利,还有想法得到尊重的愉悦感,这种体验是其他一些学科课堂无法达到的。学生在心理课上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和改变,以及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

       因此,我们看似“七嘴八舌”“热热闹闹”的课堂,正是心理课堂应该有的模样。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心灵在上心理课,他们的每一份积极参与与表达,都是对心理课最大的“支持”,都是心理课已经达到的一个授课目的“体验、表达即收获”!

        当然更深入评价一节心理课,还应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认知及行为上的松动与改变。因此,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教师提取这节课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资源点,总结升华学生的生成资源,才能形成心理课的精华。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生成资源,教师整合资源传输课程的目标点。整节课在教学互动中呼应升华,这才能达到心理课的精彩所在。

       三、心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意外生成

1.意外最考验心理老师的咨询技能

       同样的设计,不同的班级往往呈现不同的互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考验的都是心理老师的专业功底。

       如果学生的生成与课堂目标或教师预设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是选择不去反馈擦肩而过,还是引导拉近课堂核心呢?如果是前者,是否会让学生少了成长的契机,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教师需要很强的专业储备和应变能力,做出适当和适度的引导掌控。再者,如果学生的生成是负面的、与课堂目标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在心理课堂时有发生,这时,心理教师不仅需要有共情理解的能力,更要运用心理辅导相关技术去解决学生生成出的某些个人的困惑,同时还得兼顾其他学生及课堂的需要,这时心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调控者,也是心理困惑的辅导者。这种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调整学生的情绪和生成的资源,需要心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和咨询的功底。最后,如果学生的生成没有达到预设的深度,教师该如何去提升和深挖,或者就止于这个层次呢?这也是心理教师会遇到的情况,如果继续深挖追问,是否能达到呢?如果止于这个层面,会让课堂不够有深度。总之,心理课的生成,是学生当下真实感受想法的表达,是难以预测、不可预知的,是最难以把控的,可是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调动这些生成资源,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所收获,使课堂画龙点睛。

       心理课上,心理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组织者和教学引导者,还必须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引导。因此,心理课堂除了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会有学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资源的生成,这也是心理课生成的难之所在。

        2.在课堂上给“意外”留足空间

        心理课堂上要警惕以老师的“我觉得”替代学生的“我觉得”,尊重学生这一课堂主体,教师的预设与感受无法替代其真情实感;不过度在意环节生成的流畅,为了“走完流程”,失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弹性,能坦然接纳心理课上“不按套路”上课的意外。因此备课时,老师们要将“意外”纳入预设中,让课堂有适时的留白与创设课后期待。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当个体看到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是 “空白”)的形状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紧张的 内驱力,并激发大脑积极地活动以填补、完善这份“缺陷”或“空白”,使其趋于完美,从而达到自身心理的平衡,获得愉快的情绪。在心理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条心理认知规律,适当留白,激发期待,给意外一点空间。

        这次的赛课有些遗憾:还有一些所谓的理论没有讲,学生的讨论还没有足够充分,学生的心理剧演绎时间过长了……

        如果按照好课的标准来看这堂公开课,我觉得这样的心理课确实太失败了,但是经过内心的沉淀,与老师们的请教讨论,我越发感觉到心理课堂不能太“公开”,不能太“预设”、不能太“套路”,允许呈现各种情绪情感的课堂已经很吸引人了。

作为心理老师我认为“意外”是心理课的常态,要接纳这个班这个课有了不一样的互动,预设虽没有完成,但我们呈现的课堂有专属于这个班级的新体验与新收获,这也是一种“成功”。

       赛课一周后,请学生们完成了一份调查反馈,他们绝大部分人依然记得课题,都还能回忆起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演绎,依然喜欢可以自由表达和收获快乐的上课时光。他们还会写上几句走心的收获: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学会控制情绪、get到一些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语言和善、要相互理解,不主观臆断、应机智“认怂”,不要“硬怼”等。

       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在讲台上越发享受的心理课堂,在我的内心里越来越呈现此时此地的互动,表达基于当下的情感,流露对当前学生的真诚,我想即便是有一些遗憾,但却流露真切。

       课堂上出现一次次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是学生真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既是必然也是偶然。面对心理课堂不可预设的意外,心理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更好地整合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课堂意外成为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