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教学反思
《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一节为苏教版必修1第4章第3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内容包括渗透的原理、动物细胞膜的吸水与失水、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三大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本部分内容分为理论课(实验为动画)与实验课两部分内容完成,本堂课首次尝试将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结合在一堂课内完成,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课堂容量都是对以往形成的教学习惯的一个突破。
“科学思维”为新课程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将实验观察与理论学习课,设计成一节理论与实验探究课。本课在设计上,1.首先通过观察三组不同的渗透装置实验现象并通过讨论实验变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得出渗透的原理、概念、发生条件并以此解释三组渗透装置的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2.再通过观察动物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当中形态的改变,请同学们讨论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细胞膜为一层半透膜(选择透过性膜)。3.通过学习质壁分离与观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分析现象原因(存在选择透过性膜)——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回顾植物细胞液泡功能——渗透发生在液泡与细胞外液间——半透膜为原生质层(同步得出原生质层结构组成),同步强化渗透原理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4.学习提升,讨论植物施肥过多可能产生的现象及设计实验如何测定植物细胞浓度。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及表达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实验设计与现象,并对解释进行归纳表达,以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提升问题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原则上初中物理已学习扩散的知识,生物上已学习植物根系的对水分的吸收两块知识,对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等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并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也有类似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例,例如:腌制咸菜等,同时与平时的理论课想比,学生对实验课有更高的积极性,因此理论上讲以上情况对学生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较大的帮助。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计发现如下问题:
1.学生对于初中物理所学扩散知识和布朗运动有所遗忘并且不能自主迁移至本课所需的前置知识中,使得在分析渗透现象的原理时,不能科学的分析出水分子移动方向的物理原理和在膜两侧双向扩散的原理。说明此处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对于渗透相关知识学习的问题引导与设计不足,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对目标问题的思考。
反思后此处教学设计改为:观察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回顾扩散的原理及布朗运动——观察三组渗透实验的设计与现象,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得出渗透的条件——分析渗透的原理。
2.植物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观察与分析这一环节中,在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设计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环节,使得实验环节学生仅仅是模拟实验操作流程,没有在实验中思考问题,同时由于学生实际实验操作时间较短和动手能力有限,部分同学没有能够有效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使得后续的问题讨论中不能有效进行,只能通过提前一天做预实验录制的视频补充观察。
反思后此处教学设计改为:为何选择洋葱为实验材料?——怎样观察到水分进出细胞——预测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若与预测相符说明什么?——什么来充当半透膜?——观看操作视频——学生分组动手及演示——讨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现象解释。引导学生能真正做出“假设与预期”和“实验与探究”。
3.课程时间把握不足,导致本课设计的提升环节没有进行有效的讨论、分析,只能草草的提及。时间不足原因,主要是学生实际实验动手能力估计不足,部分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懒得动手,只看不做,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在操作环节对学生课堂的节奏把控实际经验不足,使得操作环节所需时间较预期较长且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后此处教学设计:对于渗透所需的前置知识和实验操作环节的内容可以设计课前自主先学环节,由学生课前完成。以此加快第一环节的学习,充分讨论、理解渗透的原理,在实验操作时能够更加明了各步骤间的逻辑联系,较好的掌握操作要领,实验时明确了解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发生的条件。使得实验操作的流畅程度提高,保证课堂核心内容的充分讨论时间。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结合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验和理论学习没有有效的衔接在一起,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这也能解释学生在理论讲解是知识掌握非常到位,但是在实际情景类题目中经常不知该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真实的实验教学应该是解决实验类试题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