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生物组“行知杯”汤丽教学反思

文 / 陈雨晴 责编 / 陈雨晴 2020-11-11 点击 5415

《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对于这节课的要求是阐明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围绕课标进行,力图达到课标要求。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以及一个探究实验,分别介绍了渗透作用、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以及探究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所以本节课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删减,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思考为什么糖拌西红柿的盘子中会有很多水呢?为了解决此问题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一个实验现象布朗运动谈起,让学生回忆起物质会从分子数量多的地方向分子数量少的地方扩散这一知识,为理解下面的内容做铺垫。接着介绍渗透系统装置,在这里介绍半透膜的概念。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为什么漏斗内液面会升高,如果将半透膜换成纱布会怎么样,如果半透膜两侧是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会发生什么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讨论认识渗透现象,总结渗透作用的定义、条件和方向。

    认识了渗透装置之后,提出问题植物细胞的哪一部分相当于半透膜呢?引出原生质层概念以及在植物细胞这里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又通过一个问题水分进出植物细胞是不是通过渗透作用呢,引出实验探究部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此实验包括三次显微镜观察,所以此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进行,第一次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第二次低倍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第三次观察低倍镜下质壁分离复原。每次观察完之后分析实验现象与原因。通过问题其他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是不是和水一样呢,引出物质的脂溶性与细胞质膜相对通透率的关系,总结出细胞质膜具有通透性。最后再来解决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

    在备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一堂课的设计标准就应该是课标,教材是作为辅助来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做任意的增添、删减、组合。比如,在本节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是把教学中提到的素材都组织上了,但发现内容确实太多,一课时无法完成,再加上教参中建议红细胞吸水和失水这里不必详细展开,所以大胆的把有关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部分删减掉,整节课围绕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展开,设计了一个逻辑合理的授课线条。

    本节课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情境线——糖拌西红柿会有很多水这一现象的解释,虽然设计了这一情境线,但是和后面的关系较弱,问题也较为简单,并没有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或许学生不需要探究仅仅通过初中的有关知识就能解答上来,或许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情境来贯穿本节课。本节课设计了三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分析渗透作用,理解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根据这三个任务设计了相关的学生活动。在设计学生活动这里还是有许多问题的。首先,在学习渗透作用时给学生3分钟时间是有些多的,讨论效率低下,而且我没有明确是不是很多学生都理解了渗透作用,只是找个别学生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推进了教学进度,这一点是需要反思与改进的。在第二个任务理解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装置,这里主要是我在讲学生回答来推进教学,其实这里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这部分内容,而且我在某些地方讲解的略显啰嗦和不到位,这也是我在后面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最后一个任务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非常考验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在撕取洋葱外表皮的时候,另一个人聊天看书,实验参与度不高。这是由于我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对小组提出明确的分工要求。所以这要求在备课前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除了以上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还有教学语言和课堂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在教学语言方面有时候会不严谨不科学,而且一紧张会说出一些不合逻辑的话语,所谓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同时我也不是很擅长引导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学生回答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我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到正确答案上的来,强行解释也解释不了,反而欲盖弥彰,就觉得挺尴尬挺失败的,只能让他们坐下。在课堂管理方面有时候我很难把握全局,很容易被个别同学的声音和想法带着走,去和他们对话,这样就因为个别人浪费了全班的时间。

    通过本次行知杯活动,让我发现了自身的问题,让我意识到我有许多地方需要去改进去学习,我会在后面的教学中慢慢的去摸索去改进,尤其是引导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语言能力,这些教学基本功我会慢慢的提高,相信会在后面的行知杯中有所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