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还原语文课堂真味
语文组 徐 雁
这次“行知杯”上《念奴娇·过洞庭》,深有感触。这篇词作曾经上过一次,而在梳理回顾的时候,我却尴尬的发现,教学过程中似乎没有一个课堂片段真正的嵌入心田,令人回味。反思此前的教学,在我赶着进度踩着节拍忙着逐一进行各个教学步骤之时,我舍不得让学生多读几遍诗词,我等不及学生充分讨论就明确答案,我在一些可以着力挖掘之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课堂似乎异化为了一二三的程式,多了一些匆忙、机械、僵化,而少了一份语文课堂应有的舒缓、灵动与温润。于是,我提醒自己慢下来,去还原语文课堂真味。
一、慢下来,领略语言风味。
比如上阕的这句:“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玉鉴即玉镜,琼田是美玉做的田野。“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极言湖面的广阔。著:附着。扁舟一叶,一枚叶子一般的小舟,它附着在极其广阔平静的湖面上,作者用了“著”字,这个“著”和“寒梅著花未”里的“著”是异曲同工的,有一种轻盈、灵动之美。
如果像从前一样赶课时赶进度,师生很可能共同错失这样既有画面感又有妙词佳句的诗句。慢下来,让我们可以咬文嚼字,可以从容品读,可以欣赏语言的风情万种,领略作品的语言风味。
二、慢下来,体悟人生况味。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是诗句中我很喜欢的两句。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沧浪:本指清苍色的水,这里指洞庭青草的湖水。“稳泛沧浪空阔”:不管处境如何恶劣,自己始终是安如泰山。这句是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不禁让人感叹:这是怎样一种坦荡、磊落、无畏、坚定!
虽然我花了很长时间启发学生品读,虽然学生未必能够全部领悟,但是我坚信,好的作品,优秀的语言文字,必然凝聚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气质,那沉淀在文字背后的内容往往是深沉厚重、含蓄蕴藉的,它需要我们慢下来,细致品读。如此一来,这诗句不仅是有声有色,更是有情有态,有滋有味了。
三、慢下来,解读作品深味。
由于慢下来,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的解读显得真实而扎实。其实,学生在平时诗歌鉴赏的阅读中也是如此,很多时候,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知所云,而恰恰是字字句句的慢读细读,猜测推敲,才能把握其中精髓。
“肝胆皆冰雪”,冰和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胸襟的坦荡。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在结构上,它又与上片的“表里俱澄澈”在意境上下呼应。
整篇作品呈现出宁静澄澈之美,和作者这种忘怀得失、纯洁孤高的内心是一致的。一个从尘世中来的活生生的凡人,能够跳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的困境,而达到如此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岂非快哉妙极!
张孝祥仰慕苏轼,他的词风和苏轼颇为相像。他的词作中既有“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的“豪情”,更有对人生得失看淡释怀的“放下”。“豪”体现的是一种性格,而“放”却是参透人生的彻悟。而这,也正是笔者教授此篇词作的初衷,希望学生在面对困难、遭遇挫折时能够从学到的词人词作中获得滋养,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从容与自由。
说到底,语文课堂的快与慢是一种选择,这选择需要教师的长远眼光与深厚功力。它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直面高考却不拘泥于高考;它需要教师吃透文本,找准着力点深度挖掘,深入引领。
当我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慢下来时,才能从容品读,深入咀嚼,才能还原语文课堂真味,才能最终让学生在享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渐渐学会魅力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