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生命,用生命滋养语文
——首届全国“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命·自主课堂”语文课堂观摩研讨会综述
南京十三中语文组 王娟
2013年4月11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隆重举办了首届全国“让课程走进学生的生命·自主课堂”观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教师参加了共11门学科的研讨活动。语文学科分会场设在崭新的新青年教育剧场。来自江苏全省和安徽马鞍山、芜湖、铜陵市的300多位老师与会,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上午8点40分,在语文教研组长王夫成老师的主持下,活动拉开帷幕。我校的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石群英老师,来自扬州中学、全国语文报杯好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王舒成老师,上海中学的上海教坛新秀刘斐老师,共同执教台湾散文作家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同课异构,交流切磋。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解读和设计;不同的解读和设计,又有着同样的精彩。
石群英老师教态从容优雅,声音柔和优美,使人如沐春风。石老师的课在充分把握学生学情的前提下,紧紧扣住学生的认知过程,以“文章介绍了小屋的哪些内容”“小屋是否存在”“题目可否改成‘我的小屋’”几个问题串起,层层深入,从最基础的内容把握到情感的体会,再到价值观的升华和迁移,整节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教者带领学生完成了一次深入挖掘体验文章内涵的旅程,也完成了一次情感和精神的陶冶,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文本理解以及学情把握的深入到位,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之于人精神滋养的重视。在充分挖掘精神内涵之余,这节课的教学也十分关注对文字之美的品味和鉴赏,使学生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王舒成老师的课厚重与灵动交相辉映。他巧妙地将“审美”这一美学范畴作为主线,将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巧妙组织,起点便为课堂增添了文化意蕴。在第一部分“审美首先是直觉的”中,他非常强调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第一感”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初步阅读文本后的直观感受,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文本的“语言美在何处”,王老师精心挑选了典型的文句,从形式之美、比喻的妙处和古典情韵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细致独到地分析,明确的目标、深入的讲解加之以教师顺手拈来的诗文掌故,不仅使学生轻松突破难点,同时获得审美上的启迪。在第三部分“审美也可以从感性走向理性”,王老师最终以“小屋因何而美”这一问题作为导引将对文本的理解从形式上转向了对美的根源的探究,最终启发学生得出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才是美产生的根源,要用审美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这一结论。整节课从审美开始,将审美方法和审美体验贯彻其中,最终使学生从审美上获得提升,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美的历程”。
刘斐老师的课则以细读文本见长。她认为散文虽然以“形散神不散”为特质,看似松散,但是段落之间的安排也是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可以作为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一个很好的抓手。故而她的课堂设计便把寻找段落之间的关联点,整体把握文章作为了落脚点,带领学生先找出感觉不大连贯的段落,再据此一段一段地分析、概括、抓语言线索,最终明确文章的内在逻辑,理清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得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了一个透彻的把握。刘老师的课堂鲜明体现出海派语文教学的风格:实在,细致,灵动。她致力于带领学生切实地融入到文本中去理解,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种直觉的感受,而这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品质的养成。刘老师对于细节的关注也教人佩服,比如对文本第10节中对于“花”的辨析,第13小节中对于“独立”一词的挖掘等都显示出了她对于语言的敏感和敬畏。
下午的活动从三位老师的说课开始,他们分别就自己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以及语文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后是与会的老师与授课老师的互动。来自安徽马鞍山二中的特级教师盛庆丰对这三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首先这三节课都建立在对学情进行充分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对于课堂的尊重;其次,三堂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课异构,都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有所收获。这也说明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有很多角度,并不需要求全责备,使课堂更加经济、有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会老师们思考的相互碰撞,使观摩老师对这三节课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思考。
最后作为活动的压轴,我校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发表了题为“让语文走进生命”的讲座。讲座一开始,曹老师以盛夏树枝和草尖上的脱壳之蝉为喻,将语文教育之于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和重要意义具体深刻地传达出来,曹老师从此说开去,结合对三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从七个方面的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的分析与指导。
首先,对于当下语文被“祛魅”的时代现状,曹老师认为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和辛勤智慧的劳动展现语文学科应有的魅力,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出不同以往的魅力,从而实现为语文“复魅”这一目标。而对于“同课异构”,曹老师认为由于不同老师对于教材的独特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的同课异构是天然的、固有的,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就当下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为教育学术语、概念所累的现象,曹老师以“生成”、“对话”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线教师要抛弃对理论过多的崇拜和依赖,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实际的课堂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确立教学策略,以达到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而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当然这其中教师教学机智必不可少。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曹老师从“语文的长相和脾气”以及“语文教学的PCK”两个方面,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凭借性和超越性”,语文学习方式、读写的智慧和策略以及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等角度进展示了自己全面且深刻地思考。“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在理论的陈述之后,作为真正让语文走入学生生命的实践,在讲座的最后,曹老师向与会老师介绍呈现了他自己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个故事:去年所带高三(10)班一学年的“时事演讲”和《高三(10)班在六楼》的问世;去年中秋与高一备课组老师和全年级700多位同学一起把语文课搬进玄武湖的“中秋月光诗会”,今年大年初七自己和学生一起在明城墙上阅读、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的读书会……幻灯片上的打出的图片配合着曹老师动情的演讲,使人仿佛再次身临这些活动鲜活的现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无一不熔铸着曹老师的心血,也无一不把活泼泼的语文熔入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曹老师底蕴深厚大气、内容深刻浩博的讲座不时赢得与会同行的阵阵掌声。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王夫成老师简练而又睿智的点评性总结。他说,同是《我的空中楼阁》,石群英老师带学生读出的是“我的桃花源”,而刘斐老师带学生读出的却并非是“理想国”,而是自己真正实实的“山居生活”,这里无须认证孰是孰非,因为语文文本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这正是语文的学科魅力所在,同时也使“同课异构”具有了可行性和实践意义。语文课不同于数理化,有时没有标准答案,“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心寻找,到头来可能是“两处茫茫皆不见”。对于王舒成老师这节课,王夫成老师谈到自己两点“听课感悟”:一是课的底蕴是读书思考堆积起来的,二是读书写文章和备课上课这二者不是抵触而是合二为一的事情。最后,王夫成老师把曹老师的丰富深刻讲座比作一棵榕树,枝繁叶茂,气根粗壮,参差披拂,而这源自其足下拥有一方“沃土”。而这沃土便是曹老师对于事业与学生的源源不断的痴迷与爱。
短短一天,呈现的是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宴,参加活动的老师纷纷用“精彩”、“享受”、“充实”等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精神上如何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召学生,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共进;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何切实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寻找合适的角度;教学方式上如何更加经济实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宏观把握上如何使自己的语文课更像个语文课;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进而使语文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些都是老师们常常思考而不得要领的问题,三位老师的授课,曹老师的讲座还是其他老师的点评,给与会者很多的启发,当然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消化和体会。活动给人智慧启迪,同时使每一个语文人感觉到身上责任的重大。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先贤大德之语与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