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来自冰穹之巅的启示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21-05-10 点击 5221

人与自然:来自冰穹之巅的启示

——中科院位梦华教授科普讲座纪实

 

2021年5月6日18时30分,以“地球两极与人类未来”为主题的科学科普讲座于我校行知2厅展开,主讲人为中科院位梦华教授。此次讲座是我校第六届读书节的活动之一,讲座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科普知识,培育了广泛的科学精神。

“最伟大的猎手”

随着人群缓缓步入大厅,讲台前屏幕上投影着的,是一张以冰天雪地为背景的照片,照片中脚踩冰棱,穿着绣有中国国旗的羽绒外套的中年男子便是此次演讲的主讲人——位梦华教授。入座后,在我校苑中原主任的介绍下,位教授的形象逐渐高大: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的中国人,第一个与爱斯基摩人建立友谊的中国人,截止2005年9次进入北极,最长持续停留三年……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旁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了起来,他挺直的腰杆,自信的笑容,无一不宣示着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极地区最伟大的“猎手”。

保护地球与两极科普

讲座伊始,位教授讲起了美帝国主义主导的颜色革命,引出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的种种挑战,而应对之策大都源于地球,所以要关心地球。接着是从生物自然角度,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生命诞生、进化的过程,说明了地球的唯一性,所以更要保护地球。“而保护地球的关键在于两极”位教接话锋一转,从气候、全球战略、科学研究三个角度,阐述了两极丰富资源与独特地理条件带来的重要价值,并通过图片对比展示了人类不加注意,大肆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两极启示人性与动物道德

科普之后,位教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来自1982年的宝贵影像,冰雪、帐篷、极光。用位教授的话说,这是曹雪芹笔下的天堂。可在这天堂之中,最危险的是什么?他问道。“狂风,低温……”经过之前的科普,同学们的回答“科学”了很多。“不,是孤独。”无垠的雪原,致命的冻害,限制了科考员的大多数活动,终日蜗居在狭小营地里,带来的精神压力是令人绝望的,而作为队伍中唯一的中国人,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谈及解决方法,位教授又不禁莞尔一笑,原来,随着科技进步,网络已成为队员们解忧去难的好伙伴。

接着,位教授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科考期间与两极动物的种种趣事:弃子而逃的海豹妈妈妈,尽职尽责的企鹅夫妻,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宝宝……以人的道德来看,一切皆美好,可自然终究是残酷的,她并不相信眼泪,其中只有无休止的竞争与进化。可知,动物所做是为本能,不具备人的道德。

极地人类社会与科学文学

谈完极地动物,爱斯基摩人也登上屏幕。由于身处天险,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条件虽融入现代,可生活方式却形同传统:一同歌舞,一同宴会。终年可触及的冰封盛景,给予了这淳朴的黄种人的,是互爱互助的和谐社会。

而在长久年岁的极地科考勘探的同时,位教授开始构思并创作了“科学文学”——即以文学方式将科学普意化表达,以供广大读者阅读。位教授如今已将之付诸实践,并在科幻、儿童文学、散文等领域均有扩展。“将极地精神传承于下一代是极重要的事。”位教授如是说。

诗与期望

演讲已入尾声,位教授赠与了全体同学两句极地寄语:“吃苦是福,书通天下”,并勉励同学们刻苦读书,为国家做出贡献。最后,教授与同学们齐声朗诵了地质科考之诗:

蓝天为帐地为床,头枕山脊脚浸洋。

背负地球探宇宙,披星戴月迎朝阳!

诗末,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在这经久不绝的掌声中,位教授面色潮红,缓缓举起双臂,而他眼中的一片晶莹,是对往昔极地生涯的感慨追忆,更是对光明未来的无限期望!

(撰稿:高二3班 钱衡高  审核:张小英老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