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培养青年教师基于“新高考”、结合“新课标”、运用“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南京十三中地理组于2021年11月24日开展了“行知杯”组内初赛活动。本次比赛各位教师紧扣“开展小组合作 促进深度学习”这一比赛主题,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为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现出各自的教学风采。
本次初赛邀请了本组教学经验丰富的陆赛娟老师、丁孟群老师、姜永华老师和任英明老师担任评委。
具体赛程安排如下:
时间: 11月24日(周三)
课堂节次 |
上课地点 |
参赛老师 |
第1节 |
高一7班 |
朱斌 |
第2节 |
高一9班 |
章昕妍 |
第3节 |
高一5班 |
周慧 |
第5节 |
高一13班 |
单志猛 |
第6节 |
高一12班 |
许阿香 |
第7节 |
高一10班 |
杨露 |
杨露老师以近期新闻视频“江苏盐城大丰区”为导入,引出本次地质灾害的学习内容。以地质灾害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预防措施为主线,通过提供遥感影像、等高线地形图、文字材料等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因素。随后通过呈现地震、滑坡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危害的感性认识。最后,回归到学生本身,渗透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在地质灾害中逃生。整个课堂内容丰富、材料详实、逻辑清晰,既有知识的加深和拓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而杨露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更是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精彩不断。
朱斌老师紧扣课程标准,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总体上是按照“情景感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专注度高。朱老师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周慧老师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两大教学板块入手,以汶川地震为案例主线,进行了基本概念、灾害成因、危害等几方面的教学。课堂贯穿汶川地震的案例,导“汶川之痛”、剖“地震结构”、辨“震级烈度”、析“形成原因”、拓“分布规律”,内容层层展开。图片、视频与简单教具相结合,演示、对比、绘图、活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和素养培养。课堂内容丰富紧凑,有张有弛,材料贴切,活动设计合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许阿香老师通过“汶川地震80s”视频导入新课,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求知欲。整节课条理清晰,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针对教学目标,创设了贯穿课堂收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和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许老师课堂结构严谨,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难度适中,效率较高。
章昕妍老师的课堂以“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吗”为核心问题,在明确了“地质灾害”这一概念的定义的基础上,分为地震和滑坡、泥石流两个部分,从概念辨析、发生条件、分布规律、主要危害、防灾减灾几个方面展开,课堂结构严谨,内容环环相扣。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的同时,开展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有效地落实了地理实践力这一地理核心素养。同时,章老师能够合理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符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
单志猛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本节课从“识“灾、”析“灾、”防“灾”等角度阐述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带给我们的威胁。在讲授地质灾害的过程和环节时,结构层次分明,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明确灾害发生的条件,并通过视频等方式展示地震带来的危害,然后化繁为简明确防灾减灾的措施,使得学生能快速高效的把握核心内容。学生通过单老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学到了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加强人文关怀。
实践探索深打磨,同课异构展风采。在本次“行知杯”中,青年教师们认真准备,紧扣课题概念,创新教学,也因此发现了处理教材的不同方式。同时,地理组也将以这次比赛为契机不断地探索新高考、解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