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教学反思
地理组 周慧
本次行知杯比赛,地理组以高一新课标教材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第二节《地质灾害》为初赛课题,参照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基本措施。”我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两大教学板块入手,以汶川地震案例为主线,进行了基本概念、灾害成因、危害等几方面的教学,基本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以下将从本节课的优点、不足及改进方向三点展开我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汶川地震为案例线索,导入环节展示2008年“汶川之痛”,引起学生对此次重大灾难的关注,从而思考地震的发生原因以及危害;结合视频,用书本作为简单的教具,向大家演示受到力的作用岩层发生弯曲等变化,从而为地震的形成原理做好铺垫;展示汶川地震的基本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讨论此次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从而明确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以对比的方式对滑坡和泥石流进行概念、成因上的区分,同时结合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和季风区分布图,设计活动让同学们发现思考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的特点及成因,进一步加深地质灾害发生与板块运动、地形地势、气候之间的关联,学会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课堂内容丰富紧凑,有张有弛,材料贴切,活动设计合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
1.主线思路不够清晰。本节课虽以汶川地震作为主要案例,但未能很好地贯穿到底,导入部分和地震的成因、震级和烈度方面运用到汶川地震相关材料,后面地震的危害、滑坡和泥石流等的衔接未能将汶川地震串联起来,仅仅是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往后推,主线不够清晰,未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案例材料。
2.问题设计不够细致,活动讨论不充分。本节课在汶川地震为什么烈度大、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及成因这三处设计了学生讨论分析的活动,但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学生回答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思路。一方面,材料提供得不充分:汶川地震的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都较少,学生兴致不高,分析起来思路打不开,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另一方面,ppt展示出来的问题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教师的口头引导又有些笼统和仓促,导致学生回答的方向不够明确、学生表述含糊不清、学生讨论不充分、归纳总结有些牵强等问题。
3.关注普遍规律,缺乏个别特殊性,思维启发不够深入。本节课主要在世界和中国地震的分布、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上总结了普遍性的规律,但缺乏对个别地区特殊性的分析,因此学生只学到书本上的现成规律,未能形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如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及成因的分析环节中,学生能够简单地从三幅图中找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地特点,并很快得出与我国地势阶梯、气候的关系,但是对于其他地区,如黄土高原,并不是地势一二阶梯的交界处,也有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它本身疏松的黄土有没有关系呢?这些生成的问题都可以抛给学生,让学生不是只记住枯燥的规律,而是学会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4.课件准备和细节关注不到位。本节课的课件大多是在学科网中下载的课件基础上稍作修改调整,但是缺乏个人见解和思考,有些地方的呈现并不合理、视频的播放是否有必要没有深入考虑,视频中呈现的内容教师没有进一步阐释清楚,草草过去,学生容易混淆主次。
例如,在讲到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方,播放了相关视频,视频中提到了三种地震的类型,其中构造地震才是本节课汶川地震所涉及到的,但是教师并没有对地震的类型进一步进行区分并说明此次汶川地震是哪一种,因此关于地震类型若不讲就都不讲,提到了就要讲清楚。
再比如,对比滑坡和泥石流时,运动物质体积大小的比较没有意义,因为滑坡是整体下滑,但是其中的颗粒物体积是否一定比泥石流大并不知道,因此区分滑坡和泥石流重点在于其本质上的区别,学生的理解才不会模糊不清。
再比如,从地震过渡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时候,学生知道了地震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如滑坡和泥石流,但滑坡和泥石流并不只是地震才能引起的,更多的是强降水、人类工程建设对坡脚稳定性对破坏等。这些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辨别,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
又比如,对于灾害的防御措施,课件中呈现的技术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等属于范范的答案,没有针对性就不叫措施,并且这一块在教材后面专门有一节讲自然灾害的防御,因此本节课不需要过分强调措施,说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将教材前后章节联系起来,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到位。
5.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整节课较为平淡,没有比较亮眼的环节,再加上许多讨论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没有利用小组活动、互评互辩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自主性、积极性、活跃性不够。
6.教师语言表达不够精炼、专业。在一些知识点讲解时、环节的转承上、对学生的点评总结上缺乏精准、精炼的语言,同时在讲到地图、分布位置和特点时,习惯性地使用口头语,没有结合地理的方位词、省份、地形单元等专业词指出分布等位置和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性示范不够。
仍有诸多不足未能详尽体现出来,今后更应该努力学习,改进不足、追求卓越。
首先针对本节课,从整体思路和活动设计上可进一步修改:明确汶川地震这条主线,充分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包括真实数据记载、图片、经历者的追踪等多方面内容,给学生更多直观、深刻的感受,并串联起地震的成因、震级烈度、危害、分布、次生灾害等一系列知识;同时明确几个主要的问题活动,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对主要环节进行充分讨论,展开小组互议互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和思考,因此活动中的问题设计需要加以修改,给出思考方向,如在分析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布特点及原因时,可将问题展开:
其次,课堂部分环节可以换种方式,如地震灾害防御可以安排大家现场进行地震演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体验中来,调动大家都积极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防御也可让学生自己来说逃跑的路径,说说原因,充分让学生展示和回答。
最后,作为青年教师,我更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多听课、多反思、多磨课,读相关文献和课标解读,广泛学习优秀课堂和教学设计,改进教法,促进学生真正学习、深入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真诚地感谢地理组前辈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吾辈定当磨练自我,追求卓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