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教学反思
地理组 章昕妍
本节课选自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我将课标细化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烈度与震级。
2.利用地图和实例,指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和分布地区。
3.利用实例,感知常见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立人地协调观。
4.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
希望借助教学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概念,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灾害进行观察、识别、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本节课,我以“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吗”为核心问题,在解决“什么是地质灾害”这一基础问题后,将核心问题划分为两大问题链,一是地震灾害,二是滑坡、泥石流灾害,以5·12汶川地震案例贯穿始终,分别从概念、分布规律(发生条件)、主要危害与防灾减灾四个角度出发,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回顾本节课,作为一名新手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我发现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方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我将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的《防灾减灾》内容强行加入进本节课中。但是由于本节课本身内容充实、体量较大,直接导致了后续授课过程中的时间紧、教学活动开展不充分、教师讲授过多等问题。此外,虽然加入了防灾减灾的内容,但是因为课时限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并不能真正充分的完成“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对于“防灾减灾”部分,我将其划分为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灾害发生后这一时间尺度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回顾这部分的内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到适量的取舍。
教学设计指导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并且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由于教学设计的缺陷和新手教师本身的心理紧张、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问题。
一是教学语言的不熟练。在讲述地震发生的原因时,“地应力”“断裂”“错位”等专业用语使用存在犹豫、不熟练等问题。
二是教学用时安排不合理。其实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已经意识到了本节课的体量较大、可能会存在超时的现象,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了这种现象,导致了本节课“头重脚轻”,明显出现了教学用时的不合理,前半段对于地震的教学耗时过长,后半段对于滑坡、泥石流的教学显得尤为仓促。
三是教学活动开展不充分。首先是在“任务二:小组合作结合中国地震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思考中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红笔标注在行政区划图中)具有什么特征”和“任务四: 根据材料大胆预测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区域,并用蓝笔在行政区划图中标注。”的活动设计上,我认为这应该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希望学生通过认识地图、分析地图、绘制地图,从而实现学生动手实践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时间不足,两个活动的开展较为仓促,特别是活动四被一笔带过,另一方面,这两个学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实现学生评价的机会,可以通过学生绘图——展示绘图——修改绘图,实现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生自评,敢于正确对待自我;学生互评,学会互相欣赏。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展示学生绘制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图,就可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的作用,不应当是在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反思、改进、优化。 但是,由于自己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熟悉和教学时间的不允许,最终放弃了实物投影展示地图的机会。
四是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学习动力。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地震部分以教师讲授、教师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学习自然灾害的框架,在滑坡、泥石流的部分以学生探究、学生活动、学生发现为主。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最终在滑坡、泥石流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是教师输出,学生被迫接纳的,并没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机械式教学模式。这是非常遗憾的。
(二)改进措施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不应当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过多的“教学目标”,还应当充分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经验、学习背景,不应当期望通过一种方法就把所有的学生都教会,用标准答案去约束和规范所有学生的思考过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表达欲、参与度在下降,教师更应该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吸引力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化被动为主动。提供和创造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可以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地理专业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
最后,由衷感谢高一(9)班的全体学生,是他们的大力配合才能让我完整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