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12月13日,请默哀!(吴婷 历史老师)

文 / 张越凡 责编 / 张越凡 2021-12-13 点击 4066

       12.13、30、正如你们所想,我要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有声音,是绝望的哭声、是恐慌的呼喊,是嗡嗡作响的敌机,是刺破长空的警报。这段历史有气味,是铁锈味、是火药味,是烟尘味,是血腥味;这段历史亦有颜色,是触目惊心的鲜红与沉寂悲凉的死灰。说到这,我们的心都会被深深地刺痛。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那一年,国家档案局公布了最新资料片《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其中有几位普通人面对大屠杀的表现,令人敬佩,更令人深思。

       南京一家照相馆里15岁的小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拷贝日本军官送来冲洗的罪行照片,秘藏在寺庙当中,辗转到同学吴旋之手,终于保存到抗战胜利,成为军事法庭审判的一号证据;金陵女大收容所62岁的程瑞芳,白天不停工作,为难民撑起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含泪记录侵略者暴行,成为中国版的“安妮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摄影机拍下日军罪证和南京市民惨状的影像资料,设法躲过日军检查带往上海,及时散发给国际社会,并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证人……

       一个小学徒,一个老人,一个外国人都尚且如此,那我们呢?我想,今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默哀。

       12月13日,当鸣笛声起,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事,静立默哀。将饱含情感的哀思献给84年前死于暴行的逝者。也许我们没见过他们,不认识他们,和他们也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都是中国人,是我们的同胞,可能是呱呱坠地的幼小婴儿,可能是豆蔻年华的的柔弱女子,也可能是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为饱受苦难的同胞默哀吧,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

       12月13日,当鸣笛声起,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事,静立默哀。此时,你和国家在一起,你,无数个你,汇聚一起,用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用公民的情怀筑起国家力量的万里长城。

       为饱受苦难的同胞默哀吧,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

       12月13日, 当鸣笛声起,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事,静立默哀。这是作为当代南京人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六朝古都,他阅尽了封建王朝的曲终幕落;因为《南京条约》,他见证了古老帝国的轰然倒塌;因为中华民国,他竖起了民主政治的不朽丰碑;因为南京大屠杀,她经受了惨绝人寰的血腥暴行;为饱受苦难的南京城默哀吧,用我们的体温温暖这个城市,这个历经沧桑的城市,这个伟大的城市。

       12月13日,当鸣笛声起,让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静立默哀。大屠杀意味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所以我们默哀是控诉,控诉军国主义的罪行,也是反思,反思悲剧发生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落后。我想,此刻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一定感受到了肩膀上的责任和使命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默哀是为了铭记,而铭记是为了前行,那些无法将我们打败的,终将使我们变得强大!

       除了默哀,我更希望大家要爱国,用你的实际行动爱国。爱国表现为对重大事件作出积极的应激反应,更表现为在本职工作和学习中的踏实努力。真正的爱国者,始终会抱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把每一个岗位都当作爱国的前线。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努力学习,科技兴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