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一带一路”,共叙青春梦想

文 / 张小英 责编 / 张小英 2017-09-14 点击 4459

漫话“一带一路”,共叙青春梦想

2017年9月13日下午,我校99届校友李远教授在新青年剧场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漫话‘一带一路’”的讲座。讲座前,在曹勇军老师的带领下,李远教授重游母校,参观了语文课程基地,对校园的变化与发展感叹不已。在讲座伊始,李教授从一首《回乡偶书》,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并结合自己语文等学科的学习经验和游学经历,探寻中华儿女的灵魂,引导同学对自身身份、文化的理解。从前的十三中学子如今已经有了令人骄傲的学术成就,成为了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墨卡托管理学院和东亚研究院教授,成为跨文化经济研究的著名学者。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李远教授称之为一幅大手笔的山水写意画。李远教授从“一带一路”的定义和发展现状入手,对“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做了介绍。他风趣地提到,在国外,每到中秋节便想念五仁月饼,提及了自己在参观博物馆之时所见到的新疆吐鲁番宝相花月饼,而五仁月饼的出现正是要归功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葡萄、芝麻、胡饼……李教授由此展开“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并指出,“丝绸之路”不只是商品之路,更是文化之路,既有棉花、琉璃、香料等物品的引入,也有茶叶、丝绸、瓷器向西方的传播,还有宗教的相互交流、汉字的扩充与延展等文化发展,正如李教授所引用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话:“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这几项最重要的发明让欧洲脱离了‘黑暗时代’。”尽管运输成本很高,但沿线各国都通过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来促进了新物种、新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在对历史基础和“绝对优势”理论的介绍之后,李教授又着重谈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并强调要理解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世界经济的当下变化,通过中国对钢铁行业产能调整、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等案例,结合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和现状,指出这一倡议对中国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前景,带领同学们体会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这场讲座并非是坐而论道的形式,李远教授与在场的各位同学展开交流,许多同学都积极在台下排队等候,踊跃发言。既有产业分工、产能过剩、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口岸发展方向等专业方面的问题探讨,也有针对适应新产业而提出的关于大学专业选择和自我素养培养的问题。李教授不仅以自己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也鼓励各位同学多听多看,拥有开放的心态与视角、包容的思想和责任意识。“一带一路”中所需要的专业很多,这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高度肯定和赞赏同学们在交流时所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力和思辨能力。

 

曹勇军老师总结时说,“一带一路”问题的学习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兴趣,推动我们去关注这个问题。它不再是理念与设想,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其中牵扯了多方面知识,希望同学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学会综合理解知识,为未来增添力量。曹老师认为,李远教授的讲座不仅体现了他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积累,当中所流露的令人温暖的、割舍不断的爱国之思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留给在场同学思考、鼓励和力量。

 

(语文组李昊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