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反思 地理组 单志猛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中的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从教材的编排上来说,把农业的区位因素放在第三章的第一节就是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区位条件分析的一般思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学生综合思维要求比较高,不单是要掌握分析农业分析的一般思路,还要能分析思路运用到真实情境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节内容较为系统、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及人文经济等要素,让学生明白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发现有优点也有不足,总结如下: 1.本节课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成了预期的教学设想,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用实践引导理论教学,实现学生“真地理”“真发展”。 2.让学生在学习关于农业的内容前完成研学活动,研学内容围绕新疆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新疆棉花的生长所需要的因素,让学生通过案例自主探索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棉花用途的短视频观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对棉花这种农作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农业及农业区位因素有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活动的更好完成做知识铺垫。 3.地理学应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本节的教学设计开发的案例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真实的案例。“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农业内容,其实农业对现代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遥远,不仅城市学生不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学生对具体的农业生产也知之甚少。因此本节教学设计选取的案例是学生更为熟悉的棉花,并且把棉花的生活习性等信息也都呈现给了学生,做到既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对教材内容或文字进行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或者对材料的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展示课堂分析的内容,让他们参与活动探究中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农业区位因素不断变化(东部棉花萎缩)。 5.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关于棉花生长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了解,新疆棉花的种植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不同的区位因素对棉花种植影响不同,水源是发展棉花种植的主导因素。并且采用一案到底,贯穿课堂始终,不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可以深入探究。 6.研学素材和知识迁移的素材都选自学生身边熟悉的农产品,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利用棉花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关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举一反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地协调。 7.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8.在教学中,通过研学活动的展示、合作探究部分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让学生归纳总结、善于自主探究问题等。 9.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展示的时间不够多,甚至还出现了超时的情况。 10.本节课尽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理论性比较强、逻辑关系非常紧密的知识,因此在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是过度的干预,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这是我要反思的地方。 11. 教材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以此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宜完全抛开教材另起炉灶。由于本节教材大部分直接给出了知识内容,直接让学生看教材很有可能出现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教授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教学设计开发了新疆棉花的案例作为主要学习材料,通过问题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信息的能力,同时把教材作为辅助文本,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