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行知杯教学反思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章昕妍
本节课以“云南省咖啡种植业”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问题,以绘图的方式设计模型,较好地实现了“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这一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所学知识“城镇与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差异”“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以此承接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通过预习单中的问题“结合学习资料,思考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农业极度依赖自然环境。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我国发展咖啡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和“探究云南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两大任务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任务一:评价我国发展咖啡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对于我国云南省的咖啡种植业而言,自然因素主要为有利因素,体现在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水热组合)、地形、植被、土壤、水源等方面。学生在了解咖啡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我国的热量带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较为轻松地判断出云南是我国咖啡的主产区。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答案因果关系的引导。其中我设计了“咖啡不耐强烈日照与酷暑,而云南省地处低纬,光热充足”这个问题,以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掌握了影响我国云南省咖啡种植业的自然因素后,通过2020江苏高考题的的第一问,及时巩固。本试题的选择与高一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度契合,可以起到较好的检验作用。之后,我聚焦“地形”这一自然因素展开学习活动。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云南省地形特征和立体农业的概念后,绘制出云南省立体农业的分布图,要求①具有云南省地方特色,②符合植物生长习性。此问题为开放性的问题,希望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地理知识,因地制宜地绘制云南省立体农业图。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除了自然要素外,社会经济要素也在影响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云南咖啡主要面临的困境和不利的人文因素。视频中具体的数据,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市场(产品价格)这一要素对农业类型和规模的影响。
任务二:探究云南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区域为背景的地理教学,研究方法一般是:区域位置与范围—区域特征—评价发展条件—发现发展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了解云南省咖啡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发展困境后,设计了该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图片信息,针对发展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为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因此在教师课堂小结后,又设计了“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云南咖啡设计宣传标语”的活动,要求设计的宣传语可以体现1~2个区位特征。活动设计增加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巧妙地将对于课堂目标的达成度蕴含其中。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整堂课逻辑性严谨、有条理,有方法,案例详实,培养了他们自主互学探究的能力。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1)教学机智欠缺。当学生在回答“云南咖啡种植业劳动力成本高”时,我并没有进行合适的引导,而是生硬地转换到预设的答案“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其实,“云南咖啡种植业劳动力成本高”与“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之间并不存在冲突。一方面云南省本身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另一方面,更多的咖农转行种植其他农作物所以从事咖啡产业的劳动力正在较少。此外,云南省咖啡种植业囿于地形,无法开展大型机械化生产,该产业才会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到劳动力上。如果产业未来要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应该在科技、市场、交通等领域投入成本,才可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机智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塑造,机智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这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多多积累经验。
(2)语言组织不够流畅,课堂过渡生硬。过渡语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连接新旧知识的关系,整合自己原有知识,构建生成新知识,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过渡语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写逐字稿的方式完善课堂语言的流畅性,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