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行知杯教学反思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赵祎萌
一、课堂设计出发点
向心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就是向心力。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已经通过系列课堂活动体会向心力,并通过控制变量法明确了向心力的表达式。第二课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基本模型中的向心力,高阶任务应该着眼于让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基本的物理模型,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后续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能顺利运用本节知识分析,天体运动中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是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同时,对向心力来源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本质,掌握分析动力学问题的方法。
在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也逐渐明朗:以生活中的实际运动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同学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节课在台城高一11班进行,课程顺利展开,上课效果较好,下课后还有不少同学针对本节课的实际情境,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回顾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1. 适当引入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比较关注理论的阐述,情境多以图片或视频展示。实际上,本节课有很多趣味的小实验,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演示,这样不仅能使得课堂“活泼”起来,还能增加学生的直观表象,丰富他们对向心力的认识。在后续的教学中,要增加更多的实例和实验,如水流星、旋转秋千等,让学生先观察,再分析,让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得结合。
2. 教学节奏适当加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的初期,我将授课的节奏放得较慢,情境1“小球在拉力作用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和情境2“小物块跟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稍微多花了一些时间,这样导致“圆锥摆模型”讲起来时间略有紧张。在教学中,每讲到一个模型,我就会下去寻转,看学生的作答情况,通过两次寻转我意识到这个班级物理成绩相对较好,学生的反应比较快,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速度,简单模型快速过,稍难模型认真分析,所以后续的教学节奏比较合理,不紧不慢。这使我意识到,在上课之前要备好学生学情,这样教学才能更加顺利。
3. 规范物理解题作答步骤,板书必不可少
在寻转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学生的思路很快,能正确回答“活动单”上的问题,但是多数学生的作答不够规范,省略了模型建构、受力分析等关键步骤。读题后直接列等式虽然做题速度上去了,但是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的思维不够清晰,只求解“题目”不求解“题型”;简单题目可以解,“有坑”题目必入陷阱,复杂题目无头绪。因此,在发现学生的这种表现后,我一边下去指导一边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白板上给学生们板书规范的解题步骤。这样再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们的作答规范性有了明显提升。这让我意识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是要从下笔开始抓起,物理高分选手往往思路清晰,步骤连贯无废式,就是从这里形成的。
4. 情境创设更加具有延展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课下学生将我围拢起来,对我课上讲到的“摩天轮”例子提出疑问:“如果是在非最高点或最低点,是谁在充当向心力呢?”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而且让我惊喜:他们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并且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间我带着这位同学又经历了一次建构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功解开了他们的疑惑。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丰富的情境,这个情境不仅能解决当下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具有延展性,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让学生不停地追问,会有这种情况吗?这种情况如何求解呢?这种情况如何建构模型呢?
三、结语
通过对《向心力来源》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同时,我也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