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组:各显神招探究曲线运动

文 / 沈婷 责编 / 沈婷 2014-01-03 点击 11970

2013年12月17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首届课堂教学大赛(同题异构)大赛物理组课堂大赛如期举行。孟振州老师、蒋萍老师、王新星老师、崔爱玉老师 、徐燕老师、窦林老师分别就《曲线运动》在高一年级组开课;六位老师依据自己的设计,完成了精彩纷呈的六堂课,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六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心准备,各自自主设计实验,设计课堂。特别是在实验教具的设计上,新颖而简单。上课氛围融洽,学生课上的参与度高,掌握较好。六位老师分别展示了自己的课堂风格和教学的理念。

    赛后,六位老师依据自己上课的体会,评委的点评及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反思,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期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水平,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步伐。

  以下为六位老师所撰写的教学反思,请大家批评指正。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孟振洲

   人教版教材《曲线运动》安排在直线运动之后,相对直线运动必然会出现的另一种运动类型。本章开始讨论曲线运动的一般性质特点,之后会涉及曲线运动中最有特点的两种运动类型: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它即是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的过度,也是研究抛体、圆周运动的前期知识积淀。

由于全国性的赶进度,现在的高一学生已经学完了高中物理课程必修一模块,已经初步掌握如何去描述运动,如何准确的画出圆的切线,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通过前期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极限思想,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却也部分产生了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没能从物理学习中感受到应有的快乐。

从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目标上来看,本课需要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掌握速度、合外力与轨迹在方向上的关系:① 运动轨迹夹在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② 合外力指向轨迹凹的一侧。其中重点1.理解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2.给定运动轨迹能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3.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相对比较难掌握的是:1.用数学极限等效思想理解曲线的切线方向。2.运用曲线运动速度方向解决问题。3.综合考虑合外力和速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然相对难不是说一定对所有同学都难以掌握。

为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切体会物理学科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物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和理念,摒弃矫揉造作的设计和花招。努力将生活情境和课堂活动融进教学的整个过程。为此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引入设计:

通过贴近学生群体近期课外活动情境引入,利用学生参与的表演展示,迅速将所有学生拉进课堂,并利用所学曲线运动定义及时巩固提高。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帮助形成规范的物理思辨及表述习惯。

撇开教学理论不谈,教师应该认识到: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时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抽象概念转化成真实体验,多种感官同时感受到的刺激,促使大脑综合分析处理。这应该是最高效的学习过程。本课关于突破曲线运动各时刻(位置)速度方向的确定这一难点正体现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有必要提出的是,课本提及的砂轮切割铁皮所激射出的火星、雨伞边缘甩出雨滴可以反映曲线运动质点瞬时速度的方向为曲线上该点切线方向的说法缺乏严谨的铺垫。(如下图)分析可以发现:切割铁皮激射出的火星更多的是受砂粒击打而飞溅出的铁屑,而铁屑在飞溅之前并没有做曲线运动,相反原先做圆周运动的砂粒在铁皮反作用下并非沿圆切线飞出。雨伞边缘被甩出的雨滴速度方向同样不是学生误以为的沿雨伞边缘的切线。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上作出分析解释,一则冲淡了主题,二则超出了当前学生可接受的范围。视频中类似展示弯管中运动小球速度方向的实验同样采用了破坏原曲线运动过程,以固化某瞬时曲线运动方向。这样的实验若以探究的形式提出,远远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研究者以为类似种种实验及情景应该是以实境分析的方式在已知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确定方式的情况下用来巩固提高。那么在这一条件下刻意的安排探究就变得牵强和没有意义了。

更为合理的建议是在复习速度定义的基础上,运用速度定义来解决确定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这一问题(如右图),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运用这一切线法确定速度方向的结论,通过活动体验来巩固和提高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如本课设计的一样:用细棉线栓着糖果使之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让希望获得糖果奖励的同学通过分析确定在那个位置利用烧红的铁丝瞬间切断棉线,使得糖果能利用棉线被切断瞬间所具有的速度方向准确的飞向自己。活动生动、具有积极有效的吸引力,可以吸引所有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思考并及时获得奖惩性评价,效果显著。

曲线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本课另一个关键知识,它同样是前期牛顿第二定律的典型应用。由于可设计的实验条件充沛,条件变量明确,实验结果指向性高,现象明显,实验简单可控性,适宜引导学生在已有力决定速度变化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提出假设,设计并开展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的现象,讨论和总结出正确结果。(如右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切线法确定瞬时速度方向这一新知识,结合速度变化方向是加速度方向的表象,加速度方向由合力方向决定这一重点知识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回头想想,本课还有很多不足,没有做到很好的过度衔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部分思路和设计没有能够充分的展开。

当然,完整的教学思路的形成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提高,更需要在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作出及时合理的应变调整。不拘一格的课堂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或是哗众取宠,是为了能更加贴合当前学生学习生态。它一方面实现知识文化的有效传承,另一方面是体现出在任何时候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也是要表达对教学规律充分遵从。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蒋苏萍

一.内容上的反思

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老教材上主要是曲线运动的概念,曲线运动的任何一点的速度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而新教材上又添加了曲线运动的位移以及速度的合成(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从而对一般的运动进行合成分解(比如蜡块同时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参与的运动)。因考虑知识的整合和时间上的条件,我决定对这节课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节课主要安排曲线运动的特点,而第二个课时主要从位移和速度的矢量合成中推导出一般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本节课,我先从图片中得到轨迹的特点归纳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从而自然引入到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然后安排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从知识结构上看,曲线运动的方向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是反映曲线运动的运动学特征,而曲线运动的条件则是动力学特征,完全符合牛顿力学的研究思路。从对学生认知建构的过程来看,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只是知道一个事物的结果,掌握了曲线运动发生的条件才能理解出现该结果的原因,这样才能在逻辑上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的两个重点内容。

二.实验上的反思

   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实际情景的图片和一个演示实验。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重视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形成。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 书上是通过观察砂轮打磨刀具和投掷链球的图片使学生得出感性的、最表面的结论,在观察图片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视频演示实验:水平桌面上摆一条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球由轨道的一端滚入(通过一个倾斜的轨道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钢球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下面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球从出口A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轨迹,它记录了钢球在A点的运动方向.拿去一段轨道.钢球的轨道出口改在B点,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记录钢球在轨道B点的运动方向.然后提出问题:小球离开轨道时的速度方向与轨道(曲线)有什么关系? 这时采用教材中安排的极限思想的一段理论证明,从理论上证明了任何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在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从而再来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砂轮打磨刀具的图片,使学生能从实验的一般的曲线和特殊的圆周运动中加深理解曲线的切线概念。

(二)曲线运动的条件

我用一个小球让学生讨论如何使之做直线和曲线运动,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过的知识通过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然后得到物理结论,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到,一个结论的形成并不是草率的。教材中是安排了一个磁铁吸引钢球的的实验来说明曲线运动的条件,但实际操作中对小球和磁铁的距离有一定的要求,小球很容易被磁铁吸引住。于是我设计了类似的实验。让小球从轨道上滚落到一个斜面(使小球的速度和斜面给它的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从小球的受力分析来说明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加深理解。

三.需要完善的地方

1.语言的组织上,对每个问题每句话都要好好推敲,力求语言精练准确,不能有随意性。

2.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处理上,可以调整一下顺序。用学生已知的圆周的切线方向引入,先观察生活中的砂轮磨道具的视频,雨水从伞上甩出的实验,再从圆周到一般的曲线,用极限思想得到曲线的切线,最后看视频演示实验,观察小球从任意位置出来的方向。这样可以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从生活到理论再到生活。另外我用反冲仪出来的水流表示曲线的切线方向,出发点是想形象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可是仔细推敲发现水流和反冲仪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3.在曲线运动的条件处理上,我演示了小球从斜面上滚落下做曲线运动的实验,因为在白板上不易留下痕迹,所以应该在白板上贴上一张白纸,这样能让学生清晰看到轨迹。另外分析力的时候,小球的摩擦力其实时刻在变,分析的时候没有分析清楚;又或者可以把小球的滚动摩擦忽略掉,分析的时候会简单的多。

4.学生举例说明轨道上可以做曲线运动时,我进行了受力分析,重力的切线分力其实和速度在一条线上,但支持力和重力的法线分力其实不相等,这样合力和速度也不在一条直线上,但由于学生还没学到这个内容,所以分析的时候应该避重就轻,从直观的入手,即平抛或斜抛等等。

总之,课堂的气氛较为融洽,从学生练习反馈中反映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通过自己的反思,收获很大。希望自己能有更好更快的成长!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王新星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1章第1节曲线运动是整章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体现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注重过程与方法。对于曲线运动的概念教学不拖泥带水,几幅简单的曲线运动的照片就能指引学生得到曲线运动的定义。对于曲线运动的位移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体会在直角坐标系内表示位移的方法。对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观察实验、探究验证应用等步骤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对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则采用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又学以致用领略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魅力。

二、课堂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图:

 

1、本节课的重心是放在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确定和条件判断上?还是放在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上?笔者觉得应当放在处理方法的构建上。人教课标版必修2第1章的教材几经更改, 在曲线运动的章节上,将之前的两节内容合并为一节是有它的考虑的 。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曲线运动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他们欠缺的是从感性材料中提炼理性思维的方法 。“合成与分解”的处理手段经过力学的处理已经被高一学生所认可,化曲为直的思想也是知识与能力横向迁移必须具备的。教材的重新编排就是为了凸显处理方法的生成过程,特别是这种生成的条件已经成熟,所以重心应当后移。

2、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不是最佳方案?结合学生认识规律进行合理取舍才是实验演示的基点,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实验结果能否说明问题? 实验过程能否引导学生的参与与思维?很大程度上都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不能唯教材为最高标准。

3、高中物理课堂必须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围绕一个明确的课题、目标(或问题),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探寻物理概念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历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依托问题导学、问题解决、问题迁移等策略,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角,才能打造出真正高效的精彩的课堂!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崔爱玉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的《曲线运动》。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所变动。把以往的第一节内容和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整合到一节内容。从整合的形式上分析,先讲曲线运动的位移,然后讲速度,还有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最后讲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如果按照课本的教材顺序来上这节课,第一感觉内容太多,学生掌握不了这么多知识点。第二从上课的角度来分析,按着教材顺序很难流畅过渡。会给人感觉是为了分析而分析。为了讲解而讲解。所以在课堂整体设计上,需要把这节课的内容分解成两节课来讲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知识点主要围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及曲线运动的条件为重难点设计分组实验,总体设计上分析,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点:1、课程中设计的分组实验有两组,一个是软管中放入钢珠,在纸上留下痕迹,研究小球沿切线方向滚出。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总结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还不是由教师通过大量视频来讲解,分组实验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这个课在课前由于已经把器材发给学生,已经教过学生如何使用。并把每个器材的作用已经教过学生。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约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做好实验。通过实验的效果分析,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效果较好。2、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自制风车,风车的头部沾了一一次性杯子低端,其边缘钻了4个孔。用吸管滴入水,让其转动,请大家观察水滴被甩出转盘时的速度方向如何?原本的设计是在讲台用实物投影,让学生通过看白板来看实验效果。可是发现白板的实物展台摄像头效果不好,于是在教室两办走道里把实验做了两次,大部分学生能够很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3、课堂上用系线小球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亲身感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玩一拉线小球,一同学负责给小球初速度,另一同学负责拉着绳子,先松开让小球自由跑,然后握紧绳子,小球会做怎样的运动?小球突然不沿直线运动的原因?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立即分析出小球做曲线运动是由于小球的拉力与原来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也是在备课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上完课后发现课堂上留下一些遗憾。分析如下:1、课程在导入部分比较简单,不够新颖,没有能充分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如果在导入部分引入一个视频,比如摩天轮视频、足球运动员踢球等等视频。要比在课程中的几个图片生动的多。2、对于自制小风车实验,虽然在教师两边走廊都演示了2遍,但是后面的学生依然可能没有能看到这个实验现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一人做一个,让学生自己去转,边转变观察分析,水滴从底盘甩出来的效果。3、塑料软管实验的设计的实验步骤没有讲得很细致,如果能在PPT上把自己做的实验给学生看一下。在白纸上画好一个曲线,把软管一段太高,另一端按照画好的曲线弯,这样软管一拿走,学生做出来的小球的运动轨迹就是在弯曲的软管口出来沿切线方向出来。课堂设计改编如下:

“请同学们自己用手边的仪器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小球是否真的沿切线方向滚出。

器材:一根塑料软管、2个钢球、一瓶红墨水、一张白纸

方法:在白纸上画好一个曲线,把软管一端抬高用来给钢珠初速度。另一端按照白纸上画好的曲线弯曲,然后在其顶端滴几滴红墨水,使钢珠在水平面做曲线运动。可以看染了红墨水的钢珠在跑出软管口的运动轨迹。”

这个实验的创意还是很不错,但是由于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效果欠佳。虽然在课前已经提示过学生如何操作,但是还是不够到位。虽然从教育学理论试误理论出发,我们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细节没有处理细致,学生也能从其他角度设计实验。比如发现有学生没有按照教师设想的做法,而是在空中把软管在空中弯曲,一手释放钢珠,另一个同学在旁边试图接住钢珠从软管口出来。直接观察小球出管口瞬间小球的速度。有时我们在思考,课堂上是不是每个点都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3、有学生把带线小球放在桌子上玩,没有按照我课堂上要求的思路去做实验,而是直接把小球在桌面上转,让小球做圆周运动。其实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实验去分析为何小球能做曲线运动。我在课上也帮学生分析了,但是由于功利心太强,未能让学生慢慢总结出来。还是设了许多阶梯让学生总结出了曲线运动的条件。有时候想想,在教学过程中既然是要探究的,为何不能少讲几道题目,而让学生探究的过程再长点,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琢磨。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探究能力多次得到认可,成就感越强,探究的动力就越足,学习物理的兴趣就越浓。从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新颖,有创意。课堂教学气氛融洽,课程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掌握效果较好。从结构上分析,课堂设计层次分明。难度梯度比较能够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通过反思,收获较大。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徐燕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互相交流时,我们也认识到,《曲线运动》这一节知识无非就三大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如何判断物体曲线运动的轨迹。而且演示的实验也即书本提到的一些例子,所以这节课要上得出彩,还是有难度的。

这里首先将本人教授这节课的一些调整简单说明一下。

首先是传统上,我们会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情况的图片,然后得出结论:生活中的运动以曲线运动为主,我们必须研究此类运动。我做了两个调整。

本节课要用到曲线的切线这个概念,而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数学知识还没到达那个程度,要是提问学生速度方向在哪里时,他们会不知道怎么说,也许他们知道是怎么样的位置,但是就是表达不出来。所以在上课开始就先交代一下,什么是曲线的切线。这是数学知识的准备。当然在这之前,作为开场白,对物理知识准备也做了说明:我们学习了运动学相关物理量,我们也学习了受力分析、牛顿定律,这些都为下面的知识做了铺垫。

第二个调整是曲线运动的引入方式。备课资料上大部分都采用各种图片或视频。我也采用了视频,但是目的突出。一个视频是足球上的“香蕉球”,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将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说明生活中大部分的运动形式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紧接着,又播放另一个视频——“憨豆先生走楼梯”,用意是,如果我们生活中的运动是直线状的话,那么会有怎样的情形出现。由于视频效果较好,也将学生的“兴奋点”找出了。

其次是实验部分。

第一个是讲解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一般都会用书本上提到的砂轮磨刀,看火星喷射的方向,或是转动雨伞,看水滴出射方向。也会根据教材上通过小钢珠在弯管内运动,看出射方向来得出结论。问题在于:前两中光靠肉眼看,不精确,后一种主要考虑到不知道教师里是否有实物投影,后排同学会看不见实验过程和现象。

我采取的方法也是借鉴别人的方法:在旋转的陀螺上滴红墨水,看红墨水出射方向,再反向延长,看其位置特点。这样效果明显,后排同学也能看到结果。

第二个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实验。本来也想采取播放视频的形式,内容是小钢珠在磁铁吸引下的运动情况。但觉得有些“陌生”,要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更好了。所以我就利用手边的东西进行说明。先理论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其合外力不为零,然而演示:竖直释放粉笔,粉笔受重力,但却是直线运动。如何让其做曲线运动,条件又是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关键点。

这些只是我上这节课自己做的思考和调整。然而,上完课后,暴露的问题也有很多。

首先是一些知识上的问题。讲解完什么是曲线运动后,我要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这个话题。我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比较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轨迹不同,来得到速度在改变,也就是速度方向在变。但是实际上课时,学生反映不是那么明显,一开始不能答出“速度”这个物理量,因为感觉太突兀了。如何将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在时刻改变讲述得更通俗一点,更简单一点,还需要琢磨。

得到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判断方法、学生也练习了速度方向的作法后,我给他们进行了概念辨析。学生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我又追加了一个“加速度”的问题:曲线运动的加速度是否变化?学生一上来都认为:变化!但其实是可以不变的。让他们举反例,又有困难。反思这块练习有些生硬。应该调整到其他地方或者索性先不提加速度问题是否更好?

其次是实验方面,关于曲线运动速度方向问题。虽然之前否定了传统的一些做法,但其实本人课上的演示实验也存在好多问题。第一,陀螺在转动的时候会偏离一开始时候的轴心位置,当反向延长红墨水时,这些线就不可能是切线方向,即使在陀螺上事先滴好红墨水,陀螺一转就赶紧停止,还是会有一些反向延长线与圆相交,课上只能取用稍微理想的一些线。第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稍微后面的学生还是看不到实验过程,这也减少了他们的参与感和对实验结果的主观感受,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所以该采取怎样的实验形式,还是件头疼的事情。

最后,本节课知识点很“整”,没有零零落落的感觉,如果只是做实验、得到结论,也许40分钟会很长,所以在讲解时,我也穿插了学生的自我练习过程。但是有一题我现在还在斟酌,题目是这样的:

如图某质点在恒力F作用下从A点沿图所示曲线运动到B点,到达B点后,质点受到的力大小不变,但方向恰与F相反,则它从B点开始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图中的哪条曲线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以上三条曲线都不可能

这题也许会有同学选择A选项。关键是看在A点时恒力F是如何画的,方向指向哪里。我觉得对于刚学完本节知识来说,是否太抽象了?我设置这道题目的意图其实很简单:如果课上还多了一些时间,这题可以“耗”长一点。

总的来说,本节课也经过了我自己的思考,重新设置顺序,学生课堂反响还算可以。但是一些问题还是存在着,需要以后多学习,多锻炼,多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学生学习思考为主,少一些我对他们的“打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曲线运动》课后反思

窦林

《曲线运动》这一章主要是以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为载体讲述如何研究做曲线运动物体的规律,而《曲线运动》这一节又是这一章的一个基础,故其在必修1、2两册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所涉及的两大部分内容——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以至对动力学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上面的分析,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已有的观察和感知,已有的概念和知识,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较深的认识。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由于想到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没有选择一般的从图片或者视频来引入新课,我从一个故事出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物理情景,让学生去研究飞机将炸弹扔进防空洞这个过程中飞机的运动和炸弹的运动,并将整节课的内容融合进上述的运动中,使这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比较好。

在进行曲线运动的定义教学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飞机的运动轨迹,因为飞机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所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曲线运动的定义,并在黑板上写出概念,写概念的时候提出了物体的运动按照轨迹划分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让学生进行视觉的对比。

在进行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某点的速度方向教学时,我首先回到黑板上的飞机的运动轨迹上,引导学生要搞清楚炸弹为什么能飞入防空洞,就必须要搞清楚炸弹和飞机脱离时的运动方向,由于炸弹和飞机脱离的瞬间具有相同的速度,所以要弄明白飞机在最低点的速度方向,从而提出我们的研究内容是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运动方向。通过观察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和飞出去的链球的运动方向以及看小钢球从导管中滚下和陀螺的实验,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改点的切线方向,观察以后,我又带着学生用理论验证了我们的实验观察。在这里,我感觉我的设计有点烦了,伽利略告诉我们要得到一个物理规律,应该先猜想,然后理论证明,再然后实验,最后推广得出结论。所以我认为可以先设计两个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和猜想,接着再用理论进行推导,最后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顺序也许会更好一点。得到这个结论之后,学生们就知道了飞机在最低点的速度方向是最低点的切线方向。接着提出问题,切线我们知道,那切线方向是什么呢?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完以后让学生在图上画出几个点的速度方向,并且以自行车为例,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知识安装挡泥板,让学生们知道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

在讲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时,我先从直线运动开始,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那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呢?既然是变速运动,就有加速度,那么有没有加速度不变的曲线运动呢?从加速度和合力的关系出发,把问题转化为物体在恒力的作用下有没有可能做曲线运动呢?让学生学会这样的一个转变问题的方法。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按照物体的受力情况分,可以分为匀变速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并且和按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进行组合,可以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我直接让他们看了书上的那个实验的视频,视频讲述的很清楚,我没有多讲。但是我感觉我可以在放视频之前通过理论在黑板上推导一遍,这样才符合物理学的研究过程。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后,我再让学生观察飞机扔炸弹的图,判断炸弹是做什么运动。炸弹的运动轨迹是怎么弯曲的?引导学生去研究力的方向、速度的方向和轨迹之间的关系。通过扔铅球的例子,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曲线总是向合力的方向弯曲,合力总是指向轨迹的内侧。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炸弹脱离飞机后的运动轨迹。

最后还是回到黑板上的图,带着学生把飞机将炸弹扔进防空洞的过程再回顾一下,在回顾的过程中复习课上学的曲线运动的概念,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点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所需的条件。整节课将这个场景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物理的魅力,最后和学生说,学好物理,保家卫国!

整节课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语言不够精炼,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在讲的过程中交流互动偏少,以后还需加强。

       在整节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活动和实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于整节课中的实验我都是用视频来代替的,所以课堂很紧凑,但是让学生的亲自体验较少,这点可以改进。

       这就是我对整节课的反思和总结,从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克服这些问题,争取更大的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