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深水区”攻坚克难

文 / 屠桂芳 责编 / 屠桂芳 2014-01-06 点击 3378

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深水区”攻坚克难

www.jyb.cn 2013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 尹后庆 

  最近上海有两个P可以说是引起了世界关注,一个就是PM2.5雾霾比较严重;另一个就是PISA再次问鼎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三项第一。 

  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主要考查义务教育末期学生是否掌握参与今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项目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测评,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 

  PISA测评值得关注的主要结论 

  1、上海数学平均成绩为613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均进入前十,显示东亚国家(地区)在数学领域的优势。 

  上一次的主要领域是阅读,这一次的主要领域是数学,数学可以说是亚洲国家的强项,所以显示了整体实力。上海的成绩领先比较显著,根据分析,目前上海数学成绩相当于领先OECD平均水平3年,领先最低水平国家6-7年。 

  2、上海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上海高端(第9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第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120分和91分。 

  这条是令我们欣慰的,这说明我们在面向全体提升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也让高端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3、PISA描述了6个数学精熟度水平,高水平(精熟度水平达到5级、6级)学生掌握了概括、推理、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低水平(1级及以下)学生没有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数学能力。上海高水平学生达55.4%(6级为30.8%,5级为24.6%),是65个参与国家(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12.6%。上海低水平学生占3.8%,是所有参与国家(地区)中最低的,OECD平均为23.0%。 

  4、在数学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4个内容领域分量表上的表现均列第一。空间和图形(649分)、变化和关系(624分)表现高于数量(591分)与不确定和数据(592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3个过程中,上海学生同样名列第一,把现实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等数学表述能力(624分)最好,用数学方法解题等数学运用能力(613分)较好,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等数学阐释能力(579分)相对薄弱。 

  5、与良好的学业成绩相比,我们也必须承认付出了课业负担较重的代价。上海学生报告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9位。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列第1位。做作业对于提高成绩是非常有效的,但不是越多越好。在平均每周6小时到11小时之间,每提高1小时成绩就提升一大截。上海的数据结果表明,上海15岁学生平均每周最佳作业时间在11小时左右,在最佳作业时间内作业时间越长成绩越好,但是超过最佳作业时间后成绩提高程度很小。 

  尽管我个人不断强调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参加PISA的意义,但媒体还是不断放大使用“两连冠”“三项全能”字眼来吸引社会的眼球。最近我听说世界也有一些质疑OECD的声音,认为PISA不该排名,OECD秘书长也非常无奈地说PISA的本意就是提供给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坐标系,让各个国家更好地改进和调整教育制度和政策,并没有要分出伯仲分清孰优孰劣。看来,排名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上海连续两次参加PISA测试的三个基本目的,我认为已经达到。 

  一是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课程改革成效如何既在全国的坐标中加以比较,又在全球的参照系中加以审视。两次测试的结果和所呈现的优势与不足,让我们大体对上海基础教育水平在全球中所处的位置基本有数和有底了。 

  二是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以及评价技术。两次测试确实让我们了解了世界先进的评价理念、方法和一整套的评价技术,也让我们掌握了如何从数据的挖掘中获得有益于我们检视教育水平的理念、技术、方法并且提高了解读能力,这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评价很有裨益的。 

  三是借鉴PISA的数据和实证研究,不断增强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尤其是当上海处于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深水区,任何一种仅凭经验判断所做的决策都不一定是科学的,如何让一所城市的教育发展更加体现公平与质量兼得的效果;如何从数据和实证中获取教育政策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优势,调整政策改进不足,这些都让我们重新审视政策,并为科学地作出进一步发展的顶层设计带来了益处。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深水区攻坚克难 

  我们要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阶段长期性、艰巨性和效果缓见性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最近我常被媒体记者问到一个问题,两次PISA测试没有悬殊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触发了我很多深入的思考。 

  首先,两次结果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比较一致,说明一个地区学业水平高低取决于这个地区长期积淀的教育发展水平,包括这个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文化对学生水平的影响,今天我们用两次PISA成绩的结果是可以印证上海长期以来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对这座城市中学习的学生产生的影响,应该说是负责任的,也是积极有效的。 

  我想,一个地区的教育政策取向,稳定性和长期性一定会对这个地区产生影响,短时期改变通常不会对学业水平产生上下起落很大的影响,教师队伍、学习方式、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教育制度。 

  但两次测试结果没有太过悬殊的差异又不等于说这三年我们的教育没有改变。恰恰相反,这三年中,我们重新审视了上海义务教育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中走均衡优质发展之路的新内涵;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好学校;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程改革的意义价值;我们更富勇气地挑战最难攻克的评价难题。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推出了许多重大改革措施,但教育是需要积淀的,重大改革措施由点及面,从单向改革向综合改革的效益产生都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考验,更何况教育改革是需要全市十多万教师共同努力来实施的,从改变教师的理念到逐步影响教学方式再到逐步提升教育境界都需要时间和长期艰巨的过程。 

  2009年以来推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也许会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逐步显现出效果。教育的改变是持续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仅涉及到十多万教师,还影响着上百万学生和家长。任何教育政策的改变,又往往是在重新塑造教育文化,需要重新调整教育制度,它所反应出的效果有往往有缓见性,因此,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遵循教育规律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深水区的改革行动和初步成效

  鉴于2009年PISA信息,更通过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从上海老百姓对教育需求的发现中,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分析与提取中,我们在这三年中逐渐明确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目标与方向,新措施与改革项目。 

  总的来看,随着2010年全国和上海纲要颁布,上海确立了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总体布局,并且在总体改革构想下,形成了若干个当前逐步推进的改革项目。 

  上海基础教育的再提升,必须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理清目标、路径、手段、策略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在内涵发展中真正实现基于公平、提升卓越品质的历史使命。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必须聚焦:更加关注学生和学习经历,更加关注教师和改革自觉,更加关注学校和教育全过程,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推进、优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 

  2009年以来,上海就是以课程改革为主要领域、以学校为教育改革策源地、以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要求,促进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一)让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战略选择的引擎 

  这两次测试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国外的教育专家和官员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上海秘密在哪里?我想,这个秘密首先是长期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 

  1988年开始上海进行了两轮课程改革,这两轮课改对于今天学生学业水平提升起到了历史的作用。今天上海的课程已经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是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它是学科、学生、学习、社会的有机整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正在成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这也就是今天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基础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从小学阶段起步,我们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全面推出一周半天的快乐活动日,把“基于标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减负增效和统整教学时空的重要基础,把“丰富经历”作为体现育人为本、落实素质教育和尊重学生天性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课程-教学-效益”的意识根植于每一所学校。 

  在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我们已经开展并正在深化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其中,我们把有效性的焦点指向于学生的作业。我们深知,减负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而且在教育内部的确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很多的负担问题也的确是“教学不得法”造成的。尤其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就是造成负担和教学低效的“致命伤”。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这些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这个循环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从而又不加选择地压给学生过量的作业,以为只要多做练习就能提高质量,作业之后既不批又不改,只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耐心的“面批”不见了,有效的“订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做千校一面的“一课一练”,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高效率作业环节的缺失把教学的连贯过程“拦腰斩断”,使反馈失去效用,辅导无法跟进,学生学习成了“夹生饭”,而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按部就班地叠加上去,这样,学生的负担能不重吗?作业如何设计与课标的达成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而作业的形式又与如何适应学科教学和学生心理的需要有关。因此,我们面向所有学段展开的教学有效性,其重要手段就是改进作业。 

  当然,建设满足师生需求的课程需要漫长的过程与系统的、整体的、持续的、不懈的探索与改革。既需要加强完善课程建设环节,还需要持续优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既需要政府指明改革方向,还需要学校以校为本针对学生差异有效突破。既需要整体的谨慎研究与设计,更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形成长远改进机制。既需要部分学校集中力量攻关实践问题,又需要将探索经验向面上学校辐射。 

  (二)让学校成为改革发生的主要策源地 

  上海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需要推动学校鼓足变革的勇气,不断撬动课堂变革,深度审视学生喜欢的课程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学校要把研究和了解学生作为核心能力,不断汲取新鲜经验,动态调适教学策略,寻找自身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改变“没有温度”的课程和“目中无人”的教学,同时实现源于学校内部生长的成长性。 

  我们把学校作为改革发生的主要策源地,改革方向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引领,但学校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学校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为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因此,近年来,我们用政策导向“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两次PISA成绩中最让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校际差异比较小,底部学校成绩高,这得益于面广良多的学校质量,得益于最普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劳动。上海基础教育不在乎出现多少所“牛校”,更在乎那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人格成长做出的学校贡献。因此,我们在2010年确立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提出了新优质学校理念,我们一改过去的行政模式,“不挂牌不命名”,以经验辐射来滚动推出了一批新优质学校的办学实践,从而树立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学校新标杆,这些学校坚持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本着“不挑选生源,不追求排名,不额外集聚资源”的原则,走近学生内心世界,接近教育本原,负责任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信的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上海对优质均衡的全新理解。 

  PISA结果显示,在上海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学习差异比较小,学校在学生发展中的贡献比较大,这是学校在教好每一个学生中的努力。 

  关键还在于成就每一位教师。我刚才说,上海基础教育不在乎多少所牛校,更在乎每一所学校的成长性,而教师是学校成长性的关键因素。PISA全球趋势报告显示,“学校的质量不会超越其教师和校长的质量”,所有高表现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制定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政策,并确保将教师分配到他们能做出最大改变的学校和学生中去。而对于上海而言,以校为本的教研更加保障了学校教师的团队成长。让世界认可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在以校长正确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教师们发现并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改进。问题来自于学校和学生,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场所在学校,所有研究的成果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以转化和应用,这样的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了教研文化,这种在师生教学场景中的校本研修方式正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正在成就我们的每一位教师。 

  我想,学校内生的以师生发展为动力的成长性,就是校长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成长,更是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这种成长性正在成为学校改进与发展的新模式,把学校作为改革发生的主要策源地,这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 

  (三)让评价成为教育改革与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常说,简单的评价不科学,科学的评价太复杂。因此长期以来,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最硬的骨头。这次上海绿色指标项目能够获得全国地方政府教育创新成果奖,我非常高兴,这是对上海率先在评价中攻坚克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的一种肯定。 

  我们在绿色指标的推进中花了很大功夫,已经构建了十个方面的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当然这也是借鉴了包括PISA在内的许多世界先进评价技术和方法,又结合了上海实际情况而确立的,它也许不是评价的全部,但针对现实问题却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最敏感指标。 

  绿色指标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为学业水平所付出的各种代价;既衡量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又衡量体质品德和创新等能力,其中包括高阶思维品质;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时也兼顾教师、校长,甚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我们强调通过解读和应用这些数据信息来全面客观分析教师和学校现状,并建立从教学到测试到分析到改进的循环过程,促进教师学会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实现有针对性地教学改进。目前,绿色指标正在成为上海各区县提升区域教育专业领导力的重要抓手,帮助区教育局通过数据发现优势,查找问题并调整区域教育政策;绿色指标正在成为教研员提升专业教学指导力的重要手段;绿色指标的实施更有助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犹如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定期做“体检”。 

  在未来的日子里,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一定会遇到更加艰巨的挑战,因为今天所有靠物质、靠金钱所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再是主要问题,最难的问题还在于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本原上来,让“人”成为教育的目的。我想,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发展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成绩,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会逐步得到缓解。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一定要集小胜为大胜,既不试图一蹴而就,又绝不能无所作为,坚持改革,并用坚持改革的态度克服弊端,坚信优势,就会攻克内涵发展深水区的种种难题。 

  (注:本文根据“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颁奖典礼暨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会议发言和资料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