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历史组 焦玉蓉 2013年 12月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即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两极格局的建立和两极格局的影响。要求学生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重点是: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是:“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在充分解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感觉到本节课一大特点是历史概念难,理论性强。学生要掌握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关系、“铁幕”“冷战”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高一的学生而生,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和课件制作,加强了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并且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通过上这节课,我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有益的启发,让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断的改进和提升自己。
俗话说,好的任务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准备的课堂精彩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声先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来。
这次上课是借班上课,对于高一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班级情况都不够了解,因此,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需要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不让学生感觉陌生的话题,从而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会能够很好的很快的走进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
想了很多种方案,最后决定从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的“二战”入手,从“二战”引出“反法西斯同盟”,一步一步让学生兴趣浓厚起来,最后抛出问题:1945年,二战结束了,法西斯倒台了,作为昔日盟友的美苏,会继续“盟”下去吗?为什么?然后将学生做了两大阵营的划分,一半学生变身美国人,一半学生变身苏联人,进行对这个问题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而这个讨论题的设计一点也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总是有话可说的。
事实也证明,这个方法行之有效,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也非常充分,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合理精致的选材
教师要注意提供有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精心选择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可以利用的资源其实很多,有图片、文字材料,可以探讨的问题也很多,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资源,如何充分和有选择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问题,我先呈现了战后欧洲凋敝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随后我又呈现了英国、法国两个战胜国的战后状况文字资料: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国债高达237亿英镑;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多万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的全部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仅为战前水平的20%,农业产量降至战前的50%。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建筑物被毁。学生对所给材料产生很大的兴趣,随后我又给出战败国德国的战后状况情况:二战后,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打垮,沦为战败国,国土为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也全部丧失。学生不仅兴趣浓郁,在后排的学生甚至因为视线问题看不到投影下方的材料,站起来阅读。
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成,而是经过我的精心选材和编制,其中也考虑到时间关系,删减了很多丰富的资料,保留了精华部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合理精致的选材不仅让课堂丰富多彩,并能够巧妙的帮助化解知识重点和难点。
例如对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社会制度学生一目了然,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呢?于是,我通过美苏两国最高领导的一些讲话,从而呈现出战后美苏两国均有对外扩张的意图,学生阅读之后,自己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大国之间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美国方面:“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苏联方面:斯大林认为,东欧国家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亲苏,保证苏联的安全。——苏联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坦率告诉美国人:“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由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都将是反苏的,我们不能容许。”其中有些材料是初次在教学中使用,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化难为简,收效很好。
通过对这节课在选材上的处理,我感触很深。历史,浩瀚如烟海,不可能在一节课中把所有资料都呈现给学生,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挑选、剪裁,大胆的取舍、拼接,紧扣主题,让材料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用材料而用材料。而在进行选材之前,我做了大量的阅读工作,这也是我可能很好的运用材料为教学服务的原因之一,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自我提升。
第三,恰到好处的设问。
教学离不开问题,但教学又不能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领学生更好的参与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相反,一些套路式的公式化的提问,反而会让学生和教师倒胃口,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用心的进行了问题的设计,让问题有趣而恰到好处,为教学锦上添花。
例如,“冷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怎么将“冷战”引入学生教学呢?如果单纯的问学生什么是“冷战”,学生没有兴趣。于是,我用了一段文字引出了“冷战”这个话题: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美国驻苏参赞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设问:参赞凯南口中的两个战争怎么理解?学生一下子就点出,第一个战指二战,第二战是“冷战”,即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接着又问:一切敌对行动包括哪些呢?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最后概括指出这些敌对行动表现在了政治、经济、军事三个大的方面,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很好的伏笔。
在本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基本都是我的原创,有的用图片资料引出设计的问题,有的用文字资料呈现出问题本身,有的则是通过一些综合的材料对比导出问题,都有很好的收效。最深的一点启发就是,无论哪种方式方法的问题设计,关键是用对时候和用对地方。
第四,巧妙流畅的过渡
一节好课,除了需要丰富的素材之外,还需要将这些素材巧妙的串联,让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是生硬的拼接,而是一种自然的过渡。我常常为如何很好的引出下一个话题而犯愁,有时会想很多种途径,试图呈现合乎情理的无缝对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我认真的进行了构思,并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时序,特别是在点与点的过渡上,不显得生拉硬套,让教学非常的顺畅。
例如,导入与第一子目之间,我采用了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衔接:“如果你是美国官员,二战结束后,对苏联持什么态度?给出你的理由。如果你是苏联领导,二战结束后,对美国报什么想法?给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就引出第一子目需要探讨有关两极格局形成背景的相关知识点。
其他还有诸如用一张历史照片引入雅尔塔体系,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设问:要“冷战”的是美苏,但发出“冷战”信号的确另有其人,你们知道是谁吗?从而引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用一段视频资料引入“古巴导弹危机”等等。
关注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次点与点、子目与子目之间的过渡,都做出仔细的设计和考量,这样的课堂才会畅通而趣味。
第五,简洁严谨的整合
每个人都有一副骨架,那么一堂课也要有它的骨架,否则所有的知识点就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一样,不能变成美丽的项链。课堂的骨架就是它的知识体系,在对每一个子目录的内容探讨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一子目录里到底讲了什么,重点又是什么,这样教学的目标才能够达成。因此,我不仅对每一个子目录都做出了简洁而严谨的知识点整合,对于本节课所有内容同样做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让学生对于所学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如下所示。
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把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严谨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因为缺少主线而成为一盘散沙。
第六,合乎时宜的拓展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的一些教学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更好的理解教材,同时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本节课可以拓展的教学资源无疑很多,看看这个也好,看看那个也不错,但绝不能不加选择的乱用。是否选取,要问问自己,你选取这个拓展的用意是什么?是否必须?是锦上添花呢还是画蛇添足呢?这些都要做全面的考量。
例如,本节课在讲德国分裂的问题上,拓展了有关德国统一、柏林墙的内容: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并开始在分界线上修建水泥墙、铁丝网、碉堡、壕沟、铁栅栏等隔离措施,总长达169.5千米,通称“柏林墙”。1964年,柏林墙建成,柏林被一分为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这些图片加上文字的内容拓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完整的了解历史,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了相关情感态度价值的感悟,要铭记历史、不忘忧患、珍惜和平。学生听的竖然起敬。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并且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时间上没有掌握充分,所呈现的内容还是显得多了,仍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以求突出重点难点,让时间显得不那么匆忙;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再多一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大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细节方面,仍需要多加打磨,力求精美。。。这些不足我会牢牢记住,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
最后我想说,这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悟,受益良多。其中最深刻的感受是,教师的备课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对知识点做出相应的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针对这个课题,我精心尽心的去做了准备,也充分地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融入课堂之中,对于不够完善的地方,不断的反思和改良,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感谢教研组内老师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