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
我曾强调,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一在联系实际,二在创新。温州大学孙芙蓉博士的专著《课堂生态研究》既立足于基础教育课堂进行严谨扎实的实践调查,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学与教育学的交叉中对课堂教学进行描述和解释,研究成果在课堂生态基本问题厘定、课堂生态理论构建、教育生态学方法论探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扎实而又有一定创新性的探索。
作为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新领域,课堂生态在研究定位上,作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课堂现象。研究对象是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结构、功能、形态及其优化和调控;研究方法包含生态哲学、横断科学研究方法和生态学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3个层面。在研究上由定性描述向定量测评和生态建模扩展。由此,作者将自己对于课堂生态的研究建立在元研究的基础之上,既保证了自身研究的科学性,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范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元问题的探索是通过规范的跨学科研究和系统梳理大量中外文献而得到的。
比如,作者在探讨课堂生态研究的后续发展方向时,专门考证了当前课堂生态学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交叉学科的学科归属、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生态学分支学发展,并借鉴了教育分支学科中较为成熟的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从而提出“学科意义上的课堂生态研究的确还未成熟,但从已有研究情况看,课堂生态研究正处于教育学者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而生态学者还未真正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生态系统加以研究的阶段”,这种判断是严谨而准确的,有利于后续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时找准研究定位。
该书将生态学的前沿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将课堂生态系统作为课堂生态研究的主要单位,全面探讨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构建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并提出了健康课堂生态系统整体模型。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它需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一是具有充沛的教师活力和学生活力;二是教师活力和学生活力之间彼此高度适合而形成良好的结构;三是这种充沛的活力和良好的结构能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因为作者是严格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是基于上千份的问卷调查和70余万字的访谈实录,所以才使研究结果既克服了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常见的“对生态学原理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对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邓小泉,杜成宪,2009,《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交叉学科研究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本书对于教育生态学方法论方面的努力也值得一提,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作者具有较为强烈的时代意识,敏锐把握在“生态学时代”背景中教育作为一门“时代科学”所需要担当的时代责任。第二,作者非常注重生态学理论对于课堂研究的适切性分析,不管是在采用用于课堂生态整体研究的“生态健康理论”,还是用于课堂生态结构研究的“生态网络分析理论”,作者在将其运用于课堂研究时都进行了非常认真的适切性论证和适用度分析。第三,作者是在仔细考察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研究者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整体性3方面的基础上,才决定综合性地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其中理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基本逻辑思维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法,从而通过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互相配合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课堂生态研究》 孙芙蓉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