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晓兰 绘
|
■谢云
对今天的社会,我们习惯定位于“转型期”。这个古老的民族,从一场绵远的酣睡中醒来后,正昂然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尽管心急的人早已在讨论所谓的“后现代”,“现代性”却依然像一款摩登的时装,招惹得所有人都想弄一件来穿上。
所谓的现代性,如德国哲学家阿诺德·盖伦所说:“就是不断的创新性、合理性和思考性,以及一种与之相应的对一切社会秩序的不可靠感和变化形态。”“不断的创新”,必然建立在不断否定、不断开始的基础上。很多时候,我们喜欢“重新”开始。对此,我却心存疑虑,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像打麻将那样“推倒重来”。
比如说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
教育是孕育心灵的事业,需要每个教育者有心、用心、尽心——有心才有真爱,用心才能懂爱,尽心才是会爱。当然,前提是真正安心:安心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才不会被乱象所困——我甚至愿意说,对今天的教育,与其不断地“重新开始”,不如让我们稍事停顿,静下心来,梳理教育的本源规律,发现教育的本质问题,然后从“心”开始。
一颗安宁的心,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安顿的心,对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内心认同是教师成长的起点
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追寻教师成长的“起点”和“动力”。按我的理解,教师成长应当包括“精神成长”,或者说“心灵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而且,教师的“心灵成长”比专业成长更重要。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这是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的论断。我愿意相信:内心认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
认同自己。苏格拉底有句著名的“认识你自己”。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认同你自己”。选择做教师,首先需要我们自己认定:我就是这样的,我应该从事这样的职业。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教师成长只能建立在他自己的“愿意”和“认同”上。有了这种认同,才不会有太多的不平和不满。
认同职业。很多人把教育当成职业,当成谋生手段,其实这也不错。但是比较高的层次是当成“事业”,觉得它是值得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更高的境界,是把教育当成“志业”,或者“命业”——命中注定应该做的事情。我愿意这样理解:所谓的职业,就是为活着而工作;所谓的事业,就是为工作而活着;所谓的命业,就是为生命而活着,把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当成生命的根本依托。就像特级教师贾志敏所说:“当年是为了生活而选择教师这个工作,但是今天要离开教师这个工作,我就一刻也没有办法生活。”
认同现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肯定会受具体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置身的时间“节点”上,相对于过去,再落后可能也是进步;相对于未来,再进步可能也是落后。教育是理想的事业,而理想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动”。所以,作为今天这个时代的教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从自己开始,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量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应当努力让自己与事业更“般配”,与学生更“般配”。
认同价值。一个人认识不到工作的价值,发现不了超越工作本身的意义,可能很难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里有段台词,充分体现出一个好教师的意味:“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我们就是你的旋律和音符,我们就是你最华美的乐章。我们的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动听!”一个教师的根本意义和最高价值,可能就体现在让学生的生命“因你而动听”。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成长是对自身完整的不断追求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我曾经说,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是“读写思行”,现在我依然坚持。
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教师首先是“行动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跟家长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行动。美国教育学者卡尔·罗杰斯曾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要摆脱消极思维和我们很容易有的沮丧感。”我曾经说自己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也在不断地行动,所以后来我想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更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主义者。”
我还常常说这样两句“语录”:第一句是“哪怕生存的环境再逼仄,哪怕现实的土壤再板结,也总有空间让我们可以见缝插针”。只要愿意,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教室变得更加美好,至少可以为班上的学生创造一个“局部的春天”。第二句是“对现实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即使我们不能力挽狂澜,至少可以做到不推波助澜”。比如说,我们可能很难阻挡“应试”洪流对学生的冲击,但是至少可以不对学生格外施压,“落井下石”。
成为自觉的思考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就是经历和体验,所谓“反思”,就是回头去看你所经历和体验的,思考曾经走过的路,更容易让我们找到和校准前进的方向。停下来反思,看起来好像浪费时间,会让我们更累,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往前走。
除了这种事后的“反思”,事前的“预思”、事中的“正思”也是重要的。教师是行动者,但前提应该是“思考者”。我们不是思想家,但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行动,才可能真正有效,只有用思考指引的行动,才可能更加正确。我们经常要求老师负责,但是如果观念不对,越负责可能危害越大,就像方向不对,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成为主动的阅读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按我的理解,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先学”,或者“边教边学”。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按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说法,我们今天处于“后喻时代”,就是说我们的后辈,可能更容易习得某些知识,可能比我们知道的知识更多,因此我们既要向他们学习,更要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地去学习。
教师这个职业,其实就是教书。我特别喜欢一个说法: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但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教学生读书的人,居然是自己都不读书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就是今天教育的现实。于漪老师曾说她自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其实,那些优秀教师,那些被我们熟知的名师或“明师”,都始终处于不断的学习之中,正是因为学习,才让他们更加优秀,更加美好。
成为坚定的写作者。树用年轮记录沧桑,我们用什么来记录曾经拥有的岁月和时光?文字,因为文字会比我们的记忆更结实,比我们的生命存留得更久远。用文字记录并非是教师职业额外的工作,而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就是帮人卖衣服,也需要记录进货多少、卖掉多少、价格多少、利润多少;就是观测水文或气象,也需要翔实的记录,甚至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写作也是这样。
我甚至觉得,写作就是表达,表达就能改变。第一是对生命状态的改变。写作是对内心的清洗和过滤,是对自己的净化和提升。坚持写作的人,心灵会越来越沉静,面相会越来越美好。第二是对教育行为的改变。写作是思考的真正开始,长期的专业写作,会不断校准我们的教育方向,不断修正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第三是改变他人的教育感受。当然,前提是通过写作,表达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我们的理解,会影响他人对教育的理解,我们的思考,会改变他人的教育行为。第四是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每个教师都是中国教育的一分子。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变得更美好一些,中国教育的面貌,也就会更美好一些。所以,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书”,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
成为勇敢的坚持者。坚持很难。但是的确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尤其是面对教育这门“慢的艺术”。一时间的美妙想法谁都会有,一时间的热血冲动谁都有过,但缺乏勇敢,就可能很难坚持。诚如古人所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我愿意相信,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更好的自己,不断创造和展现更好的自己。无论“发现”,还是“创造和展现”,其前提都只能是自己愿意,只能是从心灵开始。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高中语文教研员,著有《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