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深研,网坛探讨--一次校本教研的记录

文 / 高学林 责编 / 未知 2014-06-12 点击 9594

细思深研,网坛探讨

--一次校本教研的记录

(整 理 稿)

  题记:校本教研中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对于较大的问题的研讨,需要静思考、深思索,即兴的发言往往不能深入、不够慎密;而把问题先行抛出,给予研讨者适当的时间去探索,相信能突破这样的瓶颈,同时借助于QQ群平台,以网络论坛的形式,则又可以充分交流和互动,由此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4年江苏高考生物科目考试结束,针对今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和要素,全组展开了热烈而持续的讨论,适当整理出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共享思维、激发思考,另一方面也为本次研修作一个存留。

 

  GXL:全组老师把今年江苏高考试卷做一次,理一理对高考的感觉,把握一下教学的方向。近几年的方向是比较一致的。今年只是比较突出:一、情境下解决问题,每道题每个选项每个空几乎都是在一个或课本内或课本外的情境中;二、一题多查,选择题很综合,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的能力点多,考查的形式多,一些空的填写内容不只一个;三、注重实验操作及细节,至少需要看过实验具体是怎么做的,最好是真正做过实验,而且考查的比较细致和深入,或者是略有些超教材,这对于实验的新授教学而言有很大启发;四、很注重思维分析的考查,几乎无简单记忆考查,多在需要对问题在特定情境下分析后得出答案,且是整理出的语言。以上几点做完试卷的小感想,供大家参考。

  大家可以就试卷的一两道题或一两个现象或一两点启发,写出不低于100字的短语出来,做一次网络化教研。本周五前完成这个任务,努力加油!

  今年高考卷三点需要我们作思考:一、“冷偏细末”的知识点是什么?怎么处理?;二、教材不出现而教参出现的内容,我们怎么处理?;三、涉及高等教材的知识内容如此中学化?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威力就在于此,挑动中学老师的神经和行为。那么,我们平时的教学怎么办?跟风?不理?还是有选择性处理?

 

  ZB:把基础打扎实,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不变应万变。偏题、怪题没有意义,也难以找到方向,因为本身就不定向的。

 

  GXL:新授时,有时空的允许,可适当作些兼顾,也是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但重心还是在核心主干,特别是复习教学中,务必还是在概念和原理方面下工夫,如上所述,以不变应万变,以素养和能力为主攻方向。今年的试卷可能会引发较多的言论乃至评议,后续也许有回调,即使如此,试卷还是非常突出了能力要求,突出了情境迁移,这方面是近几年一以贯之的。

 

  2014江苏生物卷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RNA分子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 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 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十三中2014届高三练习题: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RNA虽然一般为单链,但tRNA形成的“三叶草”或“拐杖”结构中,也存在碱基配对现象,也存在氢键;这又引发一个思考,我们面向学生的练习题,如何取舍,如何讲解?

 

  YZY:这个问题不算特别偏难,毕竟tRNA依然是由碱基组成,并且在结构中也会提到会配对。

 

  GXL:大家可结合具体题目发散衍生着谈,由近及远。

 

  LSS:高一的课本上有tRNA的结构图,书上画的很清楚。上课也提到了臂的地方有碱基配对。

 

  GXL:β-胡萝卜素耐酸的出处,大家查一查。

 

  LAJ:实验中,由于研磨会使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液(具微酸性)流出,酸性的细胞液就会直接接触叶绿体中色素,致使叶绿素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使叶绿素失镁,呈黄褐色,所以加入少许碳酸钙是为了中和细胞液的酸性,可起到保护叶绿素的作用。我想胡萝卜素不含镁元素 是不是就不受影响啊?!

 

  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这个选项也挺为难学生的,膜蛋白是什么意思?糖蛋白还是载体蛋白?根据蛋白分离的难易及在膜中分布的位置,膜蛋白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外在膜蛋白或称外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或称整合膜蛋白和脂锚定蛋白。膜蛋白包括糖蛋白,载体蛋白和酶等。

 

  GXL: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教学中需要多把握。

 

  SGL:实验题主要考察实验操作的过程、现象及意义。如第15题考查了质壁分离实验中每一阶段的实验现象,未加入蔗糖时细胞的形态、结构、颜色;加入蔗糖后,细胞发生的变化,还考察了两次观察的意义。16题考查的是“DNA粗提取”实验的取材、操作过程及现象。

  从实验题的考查内容来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高中阶段的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选材、操作的问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正确的、和书本一致的实验现象,而是实验过程中正确的操作,以及出现问题时能否找到原因并解决。从这一方面来看,教学中可以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用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在不断的试误操作中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的理解。

  实验课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同时及时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并整理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实验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收集实验问题,转化为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GXL: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这里说的就是三维目标中的那个过程与方法啊!

 

  YZY:今年高考题除有部分需要探讨外,也透露出一点就是对于传统重点知识的非重点内容做了考查,虽不算超纲但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可能会忽略到,在一些参考书中也可能只做简单的提示。如选择1A选项对tRNA中氢键的考查,选择4B选项对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模型的贡献,选择12A选项对中心体复制时期的考察。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生物核心教学内容中的非重点知识,在高一教学中也就是上课时会提及,但很少会在习题中得到巩固练习,久而久之也就忽略和遗忘了。因此这点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和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设计这些可能忽略的知识点,又比如科学史中除了经典实验,也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将经典实验相关的人物和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和记忆,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从另一方面比如tRNA中氢键这一类知识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完全教完,但是这个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tRNA也是核苷酸组成,有环状结构,就很可能存在氢键,而非告诉他们氢键的存在在通过记忆和练习来掌握这个知识点。

 

  GXL:高中生物核心教学内容中的非重点知识,怎么教?上述有很好的思考!

 

  LAJ:2014江苏生物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引导 2014江苏生物高考,突出学科特点,实验题的比重较大。围绕实验题,我有如下感想。

  第一,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和情境迁移能力的考查。例如β-胡萝卜素酵母的筛选与色素提取,是对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情境迁移。加不加碳酸钙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清楚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所含元素的差异,即β-胡萝卜素不含镁元素;也考查了学生对于加入试剂的原理的掌握,即由于研磨会使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液(具微酸性)流出,酸性的细胞液就会直接接触叶绿体中色素,致使叶绿素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使叶绿素失镁,呈黄褐色,所以加入少许碳酸钙是为了中和细胞液的酸性,可起到保护叶绿素的作用。

  第二,为了引导师生“走进实验室”,很多实验题都从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等方面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做过实验。实验装置方面:第24题,有关发酵装置的改进;第30题,有关灭菌装置(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构造,要求据图指认安全阀、排气阀和压力表的位置;第31题,有关光合放氧测定装置(含溶解氧传感器)的介绍。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实验现象方面:第15题,有关“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没有做过实验,对于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将不能很快做出正确判断。该实验在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有所考查。实验操作方面:第30题(4),相同平板划线,一块平板各划线区均未见菌生长,考查平板划线法中6次灼烧灭菌操作的第1次应在蘸取菌液前,而且应待接种环冷却后再蘸取菌液。这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能发现的问题。

  总之,实验题的考查给生物学科教学的引导方向:既要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也应让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GXL:既要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也应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很有必要!这是包括我们的教学在内都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LSS:2014年的江苏省生物高考试题核心主干知识突出,但覆盖面也较广,甚至涉及不少知识点的细节问题。总体来说试卷呈现出三个特点:考的细、考的新、要求高。

  考的细:如第1题的A选项,学生若没有仔细观察过tRNA的结构,是无法正确判断的;第3题的A选项,对于不同内质网的具体功能做出了细致的考察;第6题的B选项考查HIV侵染T淋巴细胞的细节,不同于一般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不进入细胞。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的新:和往年的高考试题一样,继续以新情境作为试题背景,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再应用。

  要求高:试卷依然注重对学生审题、识图析图等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实验能力,如第15题的B选项,要求学生必须细致观察实验现象,不仅是对实验原理、操作的掌握,还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第22题的A、B选项则是对于实验操作提出了高要求。今年的实验考查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主干、核心概念,也要将每个知识点讲透讲实,注重其内涵和外延,加强知识之间的串联,逐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GXL:这里提出:教学中既要把握重点主干、核心概念,也要将每个知识点讲透讲实,注重其内涵和外延,加强知识之间的串联。概念教学始终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

 

  HZH: 一轮复习要注重细与实、融与通,这是2014江苏高考卷给正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我们的提示。比如选择题6, 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侵染宿主细胞,其RNA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的事实,灵活考察了中心法则的过程、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B选项,要求排除赫尔希蔡斯实验的干扰,熟知HIV在T淋巴细胞的增值过程。涉及到必修二、必修三的部分主干知识准确把握和综合运用,在一轮复习中,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梳理既要详实细致,不缺漏,还要注重把几本书,若干章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注重细实融通。

 

  GXL:细实融通。契合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我们可以做出更好一些的效果。

 

  LWH:从微生物知识的考查看2014年生物高考题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扮演者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任务和STSE教育理念,关于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和考查也日益成为高中生物课程实施和高考的一个重要热点。

  经统计,2014年江苏生物高考题关于微生物及其相关知识的考查占据了24分,分布在第4、6、8、10、13、16、24、29、30题中。

  一、考题呈现的特点

  1.考查微生物的种类较典型和全面。如,第4题的T噬菌体(DNA病毒)和第6题的HIV病毒(RNA病毒)是对病毒的考查;第8题的细菌、第10题的蓝藻、第24题的醋酸菌则是以原核微生物为背景的相关知识考查;第13题的高产糖化酶菌株(霉菌)和第30题等酵母菌则是对真核微生物(真菌)的考查。可见,高考囊括了对微生物三大种类(病毒类、细菌类和真菌类)的考查,较为全面,而且基本都是中学阶段学习到的典型微生物。学生只有对这些微生物有整体上和重点上的认识才能驾驭好这些题目。

  2. 考查微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如第24、30题。尤其是第30题是对《2014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新增内容“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考查。考查了灭菌的方法、操作、灭菌锅的构造、纯化菌种操作技术等诸多细节。若学生没有真正做过实验或至少看过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和了解注意事项,是很难回答的。

  3. 考查情境迁移能力。如第13题、24题、29题(4)和30题(5)。对情境迁移能力的考查是今年高考主要特色之一。第13题借助于“高产糖化酶菌株”这一书本上没有的新的情境题来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若学生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过来解题,就很容易做错;此外,若学生没有平时做题的积累,不知道此菌株是霉菌,误以为是细菌,就会因记住了细菌没有染色体而错选B;同时,若教师教学时没有渗透STSE教育,学生不能有意识关注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就很难知道“高产菌株”为什么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易错选A。第24题是对课本中发酵装置改进和鹅颈瓶实验装置的迁移;第29题(4)将对“酵母菌固定化”知识的考查迁移到新情境对“植物细胞固定化”的考查;第30题(5)将“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实验”的原理迁移到新情境“酵母菌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中考查,并作了拓展和提升。这些考查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今年高考的一大难点。

  4. 考查有关微生物的生物科学史。如第4题考查“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这一经典实验的结论,第24题提到了“巴斯德实验”中鹅颈瓶装置的好处。

  二、带给教学的启示

  1.注重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丰富的微生物学知识,从高考的导向上来看,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越来越成为热点。教师应该注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涉及到的典型微生物如HIV病毒、噬菌体、细菌、蓝藻、酵母菌等要从诸多方面学习,并做比较归类,力争学生理解透彻、全面。高三复习时,可以专题的形式复习,如“以酵母菌为材料的实验研究”、“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等,并且引导学生绘制以核心概念为出发点的思维导图。

  2.注重实验教学和生物科学史教学。加重实验题的考查是今年高考的又一大特色。对实验题的考查,不仅从实验原理、操作过程中细节、实验结论等作了细致的考查,而且还考查了实验的情境迁移能力。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警醒着教师务必要重视实验教学。对于条件允许能做起来的实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自去体验,并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条件不允许不能做起来的实验,教师也要想尽办法模拟实验教学,尽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可能受实验室条件和课时限制很多学校无法保证让学生亲自做这个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微视频教学”或者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观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对于科学家做过的经典实验,如“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生物科学史中重点学习,设置有利于探究的问题情境,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逐一梳理,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一段探究的心路历程,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3.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采取情境教学。如,新课教学的情境导入、一题多变、旧题新练等。有意识引导学生分析情境题,让所学知识在情境迁移中“鲜活”起来,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更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审题、合作探究等诸多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积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教材中没有的新情境,如第13题“高产糖化酶的霉菌”、再如“iPS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 等,只有有了平时的积累,高考遇到时才不会觉得陌生而慌张。

  4.注重STSE教育。今年高考题中比较多的情境题指向生活、生产,如第13题“高产糖化酶菌株”、第29题“植物愈伤组织细胞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及植物细胞固定化”等。这是基于《课标》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要求教师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STSE的教育。STSE,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师要以此来指导和实施生物学科教学和教育,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GXL:有一种说法,微生物学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省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对此内容的重新定位和调整,以此为基材和情境的问题会逐渐增多。结合自己当年所学专业,作了如此专业而深入的思索与探讨,值得所有人学习!

 

  ZB:做题,补充笔记,提高做题能力。

  认识一:生物考点不仅在教科书上,很多考点是在做题过程中发掘的,答题的语言也是做题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认识二:在极个别没有见过的答案面前,教师和学生同样抓狂,需要竭力动脑。

  认识三:学习得法的学生,能理解知识并掌握方法,下次做同类题目的时候,正确率高;方法不好的学生往往反反复复犯同样的错误。

  感悟:教师在做题过程中,收集补充笔记,在复习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帮助学生拓展提高。

  选择题中考点密集,就今年高考选择题部分整理笔记如下:

  ⊙tRNA分子为“三叶草”型,单链RNA在某些区域折叠形成局部双链,通过氢键相连。

  ⊙膜蛋白的形成过程类似分泌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

  ⊙DNA既溶于2mol/LNaCl溶液也溶于蒸馏水。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

  ⊙隔水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的液面低于烧杯中水的液面,才能保证试管内液体受热均匀。

  又如在近期一轮复习中,补充的笔记:

  ⊙获得目的菌株后,若要用于生产还需要进行:扩大培养。

  ⊙腐乳生产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析水、调味、杀菌;腌制要密封的原因:避免杂菌污染。

  ⊙用蒸馏水冲洗掉凝胶珠表面的氯化钙溶液,防止:凝胶珠硬度过大,影响通透性。

  ⊙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豆腐中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GXL:选择题是得分保证,每题每选择有题精,也就是知识点,知识点教学始终是关键。这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之重。

 

  第33题是一道值得关注的题,尝试作解析,可以一起来深入研究一下。

  【解析】此题为一道遗传和变异的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织定律及伴性遗传的理解和运用,一方面设置了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另一方面又设置了纯合胚胎致死,且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再一方面而言,情境复杂多样,需要学生在思维中条分缕析,细致慎密,难度高。

  (1)设置了四个不同问题情境的计算。①考查长翅与残翅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联,因此P: VgⅹVg→长翅∶残翅=3∶1;②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计算,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XCIBX+ × X+Y→ X+X+ ,X+Y,XCIBX+和XCIBY(死亡),故棒状眼和正常眼的比例为1∶2; ③F1中的正常眼长翅雌果蝇与正常眼残翅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的计算,F1长翅为1/3 Vg Vg和2/3 Vgvg,残翅为vgvg,2/3 Vgvg× vgvg→ 残翅vgvg为2/3× 1/2=1/3,F1正常眼雌果蝇为X+X+ ×正常眼雄果蝇X+Y所得后代均为正常眼,故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3×1=1/3;④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计算问题,F1长翅× 长翅→残翅,2/3 Vg vg× 2/3 Vg vg→2/3× 2/3× 1/4=1/9残翅vgvg,F1棒眼雌果蝇XCIBX+×正常眼雄果蝇X+Y→XCIBX+,X+X+,XCIBX+和XCIBY (死亡),故棒眼所占比例为1/3,二者合并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9×1/3=1/27。

  (2)虽减少为只考虑性染色体上一对基因的问题,但问题的设置更为递进,需要更深入思维分析。①P:XCIBX+×X?Y→F1:雌性XCIBX,XX+雄性X+Y,XCIBY(胚胎期死亡),F1中雌果蝇为正常眼X?X+和棒眼XCIBX?,由于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故XCIB X?不会交叉互换,X? X+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故选用棒眼雌果蝇与正常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Y)杂交,才能从其后代性状表现分析出;又由于F,,,,,子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雌果蝇,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故隐性突变可以在子代雄性中显性出来,所以选择F1棒眼雌性XCIBX?与正常眼雄性X+Y交配,后代雄性个体中将会出现隐性突变体。且可以根据子代隐性突变个体在正常眼和突变体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出该隐性突变的突变率;②如果选择F1雌性正常眼与正常眼雄性X+Y交配,则雌性的X?X+染色体有可能发生交叉互换,且交换率随机而不确定,故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

 

  针对第(2)小题中的计算出该隐性突变的突变率问题,如何计算,就此题情境能否计算,可以进一步研讨的。

 

  这样的校本研修,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深思多虑,可以梳理整理,可以完整准确,平时多是零星、零散而为,本次就高考试卷为话题作了一次集中长时深入研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收获很大。后续研修还可以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考点等一系列问题和现象作更多探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