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文 / 屠桂芳 责编 / 屠桂芳 2017-10-09 点击 49770

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不少人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2017年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

(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39所985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其余211高校全部”落选“!

 

    1、原”985工程高校进入A类,共36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超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2、原”985工程高校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较强)

 

    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新增进入B类,共3所双一流大学(实力一般):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

 

    【专家点评】

 

    点评一:原985高校依然强势,个别被”降级“

 

    名单中的”双一流“大学分为两类,A类和B类。A类36所,全部为之前的985工程大学。

 

    B类分两种,一种是被”降级“的985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是一所老牌重点大学,但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人才外流严重,教科研水平也受到相当影响,除东北、华北外的招生情况也很不乐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特色很明显的行业院校,但由于地处西安,加上农林行业附加值低,对学生吸引力不大,近年来也受到很大影响。经常被高考生评为”性价比最高“的985大学,其困境可见一斑。

 

    湖南大学虽头顶千年学府的光环,但在同城中南大学的强势发展影响下,始终处在阴影之中。之前还有一定优势的工科水平下滑,人文社科人才外流较多,和中南大学没有形成”同城双子星“的竞争格局,没落在所难免。

 

    点评二: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成为”照顾对象“

 

    ”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属于省属211大学,实力一般,很多大学都比这三所强,比如:西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虽然没有入选,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力,远远强于”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

 

    B类中的第二种,是新增3所非985工程大学。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成为”照顾对象“!其实细细分析,也有很大的合理性。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入选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00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合校十五年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4个学科(领域)。除此之外,郑州大学所在的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和高考考生第一大省,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尤其缺少一所与985地位相当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而周边的陕西、安徽、湖北等省都有985大学。此次郑州大学入选,既是学校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充分考虑河南等中部省份群众呼声的重大举措。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3年,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可以说,云南大学是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教”始祖“。 云南大学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 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民族学、生态学排名第2,政治学排名第6,生物学排名第9,化学排名第13。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此次云南大学入选,既是对该校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云南省——这个”一带一路“南下桥头堡的重大扶持。

 

    如果说郑州大学入选占了”人和“,云南大学入选占了”天时“,那么新疆大学入选基本上就是”地利“的结果。

 

    新疆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12月,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的重点高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的区位优势和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该大学入选”双一流“既是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大扶持,也是5个民族自治区大学中唯一一个入选的,其代表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什么样的学科(专业)未来才有前途?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

 

    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

 

    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何遴选?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双一流“相关问题时表示:”‘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985“和”211“是什么?”双一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现在一点开大学介绍,就是”985“、”211“、”111“、”2011“,还有什么”985平台“,”双一流“。相信对不少考生和家长来说,”985“、”211“还算熟悉,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其他的更是弄不清楚,这些都是什么?

 

    985工程(即我们常说的”985“高校)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985大学名单(39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1工程(即我们常说的”211“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目前我国共有112所”211工程“大学(由于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而且各自互不隶属,所以实际211高校为116所)。

 

    211大学名单(116所):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河北(2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四川(5所)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985平台(并不等于985高校)

    985平台一般是指”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高校从中央部属”211工程“建设的学校中择优遴选。所以说,这个”985“和我们常说的”985“完全不是一回事,”985平台“高校不等于”985高校“。

 

    111计划(从国外引进海外学术大师)

    该计划指的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

 

    项目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创新引智基地遴选范围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先导,逐步扩展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人员构成要求为: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

 

    2011计划(主要任务是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该计划由主体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并拥有国家重点研究基础的高校牵头,协同其他代表该方向国内最高水平的若干高校/单位/企业,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梳理这些高校标签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985“、”211“都是国家为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举措,而且这些举措也都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最初的”211“还是”双一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全国顶尖高校、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

 

    “985”“211”、“双一流” 这些标签意味着什么?

 

    虽然前文已经解释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建设上所实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计划”,但估计大家依然觉得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国家折腾出的这些个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能凭这些来判断大学的优劣吗?

 

    传统序列:985 > 211 > 普通高校

 

    现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经成了名校的代名词,而且在社会上、特别是招聘时也获得广泛认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国大学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样的层级关系。关于这些高校“常识”,考生和家长并不陌生,但至于它为什么会成为判断大学优劣的标签,不少人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985/211”高校资金相比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

 

    从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看到,入选的学校都需要在教学、科研、基础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为实现这些目标,国家每年在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资金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而39所“985”高校又是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帅”。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居于首位的清华大学2017年预算数达到了233.35亿元,而居于末位的中央戏剧学院(非985/211)经费只有3.98亿元,不过清华大学的一个零头。

 

    科研

 

    这些学校每年都会获得数额庞大的科研经费,用以引进国内外人才、建设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从2009年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的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11”高校拿走19.3%,为510.66亿元,“985”高校拿走52.7%,为1394.94亿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为742.1亿元。另一数据是,“211”和“985”高校只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4.3%(信息来源于凤凰财经)。

 

    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57校跻身500强,清华首入50强北大进百强

 

    复旦、交大、中科大、浙大以及港大,均在前150名

 

    先看位于塔尖的超一流高校。自200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首次发布以来,哈佛大学已连续第15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位列世界第二。剑桥大学两年内连升两名,位列全球第三。麻省理工学院从第5名升至第4名。十强中的另一座英国高校——牛津大学位列第七。耶鲁大学则排在十强之外。欧洲大陆大学中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在全球第19名。

 

    中国高校排名稳步提升。继2016年跃入世界百强后,清华大学今年再次取得突破,位列全球第48名;北京大学则位列71名,仍保持世界百强之列。其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几大名校均排在第101-150名的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大学进步明显,首次入围世界两百强;在200强之列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而在201-300名的范围内,中国内地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9校在列,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由2016年的301-400名,上升至世界第201-300名。

 

    此外,在今年301-400名范围内,沪上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各地高校共有15所落在这一区间。此后,401-500名之间,共有华东师范大学等12所内地高校。

 

 

    教学与基础建设

 

    如果说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离普通大学生还太远,那高校在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基础建设上所采取的举措,必然是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了。为什么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从国家对这些学校教学和基础建设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例如“985工程”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条件支撑方面的要求就包括(节选):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

 

    “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

 

    “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国家除了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经费,还会在教学与基础建设上进行扶持。而且正因为这些高校在科研基础建设上有了国家资金的支持,也使得高校自身的经费得以更多地用于完善校园基础设施、聘请优秀教育人才、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良好环境等等。

 

    不过,“985”、“211”高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标签,除了因为“985”、“211”两项国家级举措鼓足了这些高校的钱袋子,也是因为这些高校不少在入选前本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底子和历史积淀。

 

    用人单位对“985”“211”高校认可度高

 

    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的学历、甚至学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企业这么做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事实就是如今不仅是学历为毕业生寻找工作竖起了门槛,学校的好坏与否也成为了能否应聘成功的“筹码”之一。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标准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这其中,“985”、“211”高校的确不一定就是好大学,但不得不承认随着“985”、“211”的深入人心,它们已经成为公认度最高的、判断学校层次的依据。而这个公认度的来源又与这些学校的强大后盾支持相关,可以说“985”、“211”的地位正是在这种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可两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巩固下来的。

 

    学校成为应聘时的隐性壁垒

 

    现在在招聘时,学校是否是“985”、“211”确实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应聘的隐性壁垒,有的单位甚至会要求应聘学生的本科学历也必须是“985”、“211”,也就是说就算是考上了这些学校的研究生也会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有媒体报道,对于招聘过程中设立门槛的情况,某大型地产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坦言,虽然公司在招聘简章中没有明确表明门槛,但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会对“985”、“211”院校毕业生有所侧重(信息来源于央广网)。另外,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表明,不同高校就业率不平衡,“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优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

 

    最新说法——“双一流将取代“985”“211”

 

    从2006年国家实施“111计划”到2012年启动“2011计划”,关于“‘985’、‘211’已经过时了,将要被取代”的传言就从未停止,而这一次,“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说法是否又只是谣传呢?

 

    教育部回应:将“985”“211”纳入双一流建设

 

    之所以“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讨论相比于之前“111计划”和“2011计划”出台时更为热烈,主要是因为2016年6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语委联合发文,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相关文件,对此有不少人猜测“985工程”“211工程”将停止实施。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这个实施办法中已经没有了过往我国高校常用的“985”和“211”建设的名称。

 

    实际上,教育部针对此事发出过回应:“985工程”和“211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 5年调整一次名单

 

    “985”“211”以学校为资助主体 名单形同终身制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双一流”和“985”、“211”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而“985”、“211”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2015年10月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称“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在继“985”、“211”工程之后,国家所实施的“111计划”和“2011”计划也都是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的。而且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两地开始实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着考生往往在高一时可能就需要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高考的学科倾向逐渐凸显。“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为考生和家长在提早定下报考目标上提供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向,就像阿特巴赫教授说的:“不管用什么名称,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了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不过,“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学校都以优势学科竞争,在优势学科上持续投入,会导致现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学科被边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人员、结构上的调整。 “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

 

    第二个是“双一流”建设名单将不再一层不变,会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2015年发布的《总体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绩的同时就指了出现有重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划为“985”,哪所高校划为“211”却没有一个科学、可以服众的标准。就“211”而言,划定之时就有很多办学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顾地方,每个省至少有一所入选,兼顾各个行业,保证每个行业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单缺乏流动性,形同“终身制”,到了最近几年索性彻底关上了“985”、“211”的大门。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一,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名单之外的学校不管如何努力,办学成绩多么优秀,都无法挤进这个排行榜。

 

    不过,虽然《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行动态调整,并设立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综合多方意见来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但是这个认定标准如何具体设计以及实施,依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会被扭转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问题,会不会因为“双一流”的动态调整有所好转,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机会 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盘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大学及学科的遴选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能进入“一流大学”名单的高校,“985”、“211”依然是最有机会的,一方面它们“经过了长期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这些学校因为有国家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自然比其他高校走得更前,目前“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的高校还是集中在“211”、特别是“985”高校。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双一流”与“985”、“211”的区别,“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这也意味着在双一流的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来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该如何理性对待这些大学标签

 

    继“985”、“211”后,又要来一个“双一流”,报考的风向要不要随之而动,还需要理性看待,大学的好坏不能仅仅以国家政策倾斜作为唯一依据。一方面,学校实力与国家遴选相辅相成,“标签”确实值得参考。这些学校之所以被选中,也正是因为学校在相关遴选标准中实力强大;而前文已经说明,国家政策为学校带来了数额庞大的建设资金,例如原先水平相当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被选上而另一个落选,不出几年两所高校的差距就会被拉开。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还是切忌掉入“唯标签论”的陷阱,“标签”对自身是否适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一,国家资金支持确实会对高校建设带来极大的助力,但是获得资金支持的高校与一些未入选的高校相比却并不一定都很厉害。以学术科研为例,时下,一些人通过包装概念拿到科研经费,但最后并没有搞出有价值的成果,制造出大量“学术泡沫”。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更是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术泡沫”严重。

 

    其二,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国家在评选高校名单时,其学科水平以及学术、科研水平是评选的主要依据,但是大学的好坏与否所包含的方面却比这些广阔得多。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读研读博计划的学生来说,这些“工程”、“计划”只是择校的参考之一,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业环境、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应该综合考虑。

 

    其三,比起即将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更需要注意。一直以来,为了读“985”、“211”名校而无奈选择了该校的弱势学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标签效应太强,实在难以抉择。“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或许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困扰,所以考生和家长千万莫只盯着前一个“1”,而忽略后一个“1”。

 

    综上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双一流”将取代“985”、“211”,不如说“双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进。可以说,即便没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强调,但“985”、“211”这些年的建设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的。不过,一流大学从来不是“命名”的,而应该是竞争而来的,从“双一流”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期盼,在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或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双一流”怎么建?一批高校率先“晒”方案

 

    随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建设方案的正式公布,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可以说,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高等教育的中国梦,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

    “双一流”的最大亮点就是中国特色。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将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 日前,部分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院校,开始陆续公布各自的建设方案。

    北京大学:“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建成世界著名学术殿堂

    【“双一流”入选学科】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北京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学校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

    2030年,学校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学校成为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于领导地位,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

    北大表示,将推动一批学科领域尽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贡献。

    围绕“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这一建设目标,北大提出“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

    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医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在学校层面,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根据方案,北京大学将继续理学部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到2020年,若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0年,学科群整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更多学科居于世界一流前列,产生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顶尖人才,建立可持续、多元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树立北大理学的学术品牌和整体形象;到本世纪中叶,学科群全面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建成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产生若干大师级学者,拥有国际学术话语权。

    在具体举措方面,北大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北大理学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在信息与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与国防建设、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重点领域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北大理学的突出特色。北大理学部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确立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天文与空间科学这两个重点建设领域,将以组建资源与环境科学委员会 (暂定名)、筹建生态研究中心、推进现代农学院 (筹) 发展等机构建设为抓手,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

    至于北大一向强势的人文学科,则将着力打造“古典学”研究平台、“现当代中国”研究平台、“现当代外国”研究平台等三大跨学科研究平台,使北京大学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文学科研究中心和学术重镇。

    此外,将全面深化人文学科教学改革。建设一批跨学科、跨院系 (含跨学部) 的联合培养项目或专业 (“古典语文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思想与社会”“语言认知”等),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形成人文学科本科教育的“北大模式”,对世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4”重点建设带动整体提升

    【“双一流”入选学科】

    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最新公布的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确定了“双一流”建设目标路径,科学谋划学科建设思路,系统制定发展改革举措。

    根据 《方案》,学校通过三个阶段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2020年,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办学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实质性提高,在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0年,办学实力和办学贡献大幅提升,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50年,办学声誉和办学水平获得国际公认,一批学科稳居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把一流学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华东师大将实施“2+4”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结合教育部认定学科和学校实际,重点建设教育科学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地球科学(包括地理学、生态学)2个优势学科群及软件工程、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4个特色学科,通过集聚资源、创新机制,催生重点方向、重要学者、重大成果,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卓越影响力、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提升,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

    《方案》 是华东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指南。学校将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的 《方案》 协同落实机制。构建多元评估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将 《方案》 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合理分配资源,资金向重点学科和关键环节倾斜,根据过程绩效评价动态调整预算,提升建设效益。

    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潮流

    【“双一流”入选学科】

    中医学、中药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潮流。根据 《方案》,学校的具体目标是:

    2020年,建立与国家和上海发展需求相对接、以协同融合为导向的学科创新体系,探索全球视野下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多元合作分享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主干学科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在全国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体系,成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中药复方现代创新研究基地、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基地,在具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中处于行业前列,率先实现“治理现代化、办学国际化”,建设学科保持行业前列,重点突破领域达到亚洲引领、世界前沿水平,初步形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核心要素。

    2030年,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服务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中医药学科与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引领全球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影响力,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取得具有示范效应的标志性成果,建设学科在具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中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多个优势领域引领亚洲学术发展方向,处于世界前沿,基本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在学科发展的规划布局上,根据《方案》,学校将面向国家需求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建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市民健康,带动康复医学、护理学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中医学、中药学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中处于核心和引领地位,学校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共同发展的格局。主干学科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和知识内涵上的拓展,将进一步完善康复医学和护理学学科理论框架并指导其关键技术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医疗健康第一线,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石,构建优势特色更加明显的学科体系

    【“双一流”入选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把建设学科确定为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学科,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石,带动和促进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发展,努力建设整体实力位居世界一流前列的学科,并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学科建设将立足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本体建设,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厚植外国语言文学根基;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与政治学交叉融合,突出交叉优势,大力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聚焦应用研究,大力开展国际舆情研究。预计到2020年,学科水平将显著提升,稳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人才培养优势将更加明显,“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初见成效;科学研究有较大突破,学术影响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特色更加鲜明,形成良好品牌效应;开放办学取得明显成效,国际影响日益深远。

    在保持并加强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地位的同时,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外国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并存共举的协同发展格局,形成语言类学科与非语言类学科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优势特色更加明显的学科体系。

    ———做强优势学科,打造一流学

    科。做强做精外国语言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凝炼学科内涵,打造学科高地,建设一流队伍,培养高端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争创全国第一,进入世界一流。以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学科群建设引领带动非语言类学科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和优势。

    ———建设学科集群,促进学科融合。充分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促进与其他非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外国语言文学综合交叉学科群,拓展学科内涵,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具有鲜明上外特色、学科互融互通的学科交叉发展体系。

    ———整合学科资源,完善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布局及办学资源,优化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与院系适配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借鉴国际通行的评估体系,结合学校实际设定学科发展原则、目标和评估标准,根据国内外同行专家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学科点和办学资源投入,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发展战略语种,培育新兴学科。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孵化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学科发展潜力。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富有上外特色的战略语言人才特区,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群,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三个一级学科乃至整个学院的发展

    【“双一流”入选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音乐学院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提出,上海音乐学院将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力争到2020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音乐与舞蹈学”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到2027年,上海音乐学院建校100周年时,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位列世界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尖音乐大学。

    据介绍,上海音乐学院现有三个一级学科,即:“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是体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性学科,也是学校最具历史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外专业音乐界享有盛誉,凝聚着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文脉、强项优势及未来方向。

    “音乐与舞蹈学”涵盖四个学科领域、18个重点方向,即:1.音乐创作与理论 (含作曲、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等);2.音乐表演(含管弦乐演奏、民族管弦乐演奏、钢琴演奏、声乐与歌剧表演、指挥艺术、现代器乐与打击乐演奏、音乐戏剧等);3.音乐学理论 (含音乐史论、音乐美学与批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人类学与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等);4.音乐应用 (含音乐科技与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等)。

    上海音乐学院拟通过“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建设,使得这一学科率先实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目标,辐射并带动“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三个一级学科互为补益、协同联动的学科格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

    根据 《方案》,学校将通过重大学科建设举措与学科机制创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形成新的学科制高点,提升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方案》 提出,学校将打造国际高端音乐人才集聚地,引进国际一流的学科代表人物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校友,加大引才力度、打造引才环境,不断推出学科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创新人事管理机制,构建高水平的在职在编师资、稳定的行业双师型外聘师资、国际顶尖音乐家短期教学互为补益的师资人才结构。围绕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学校将推动中国音乐学科体系构建和理论创新。积极鼓励和重视以国家艺术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为龙头的申报与实施工程,参与国家文化战略的推动与实施,推进智库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瞄准国际前沿,推动水产科学和产业进步

    【“双一流”入选学科】

    水产

    上海海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提出,学校将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为目标。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海洋大学围绕“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主线,开展以水产、海洋、食品等领域知识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教育与研究。

    具体而言,学校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其中,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水产学科主要领域方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科创新团队与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国际化科教平台建设进展明显,拔尖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渔业走出去能力显著增强,水产学科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科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带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

    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水产学科总体进入世界一流,并带动海洋、食品特色领域进入世界一流水平。渔业经济与管理、渔业文化与法律等学科领域国内优势明显,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化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大幅度提高。

    远期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水产、海洋、食品三大主干学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形成支撑三大主干学科的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科教平台、一流科技成果、一流教学体系。

    围绕此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水产学科,学校将在水产养殖、渔业资源与捕捞、水产品加工、渔业经济与管理四个领域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比如,在水产养殖学科方向,将做强水产基因组团队、水产种质资源团队、水产高效生态养殖团队。而在渔业资源与捕捞方向,将重点扶持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团队和近海渔业资源团队。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校将瞄准水产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构建一流科教平台和机制,汇聚学科顶级人才,打造能够引领水产学科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团队,促进成果转化,从而推动水产科学和产业的进步。同时,通过与水产学的融合交叉,学校还将推动海洋与食品相关学科的发展,提高水产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辐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实力全面提升。

    上海体育学院:创一流体育学科,培养更多优秀高端体育人才

    【“双一流”入选学科】

    体育学

    “十三五”时期,国家确立了“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校将以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规律,勇攀世界一流体育学科高峰。力争到2020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形成世界一流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稳固框架,在世界体育学学科领域具备一定话语权。到2030年,体育学学科稳居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体育学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体育大学。

    “一流体育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基础。上海体育学院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上海体育学院办学特色。因此,在推进一流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校将着力处理好三对关系,作为学校建设一流体育学科的指导原则:

    一是传统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学校将在聚焦一流体育学科建设高地的基础上,通过一流体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传统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

    二是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消除身份地域限制,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鼓励校内与校外人员、国内与海外人才合作并同台竞争,形成人才良性合作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共同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三是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流体育学科建设是学校跃上国家平台的战略机遇。为抓住历史赋予上海体育学院的战略使命,学校必须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既要主动对接政府需求,也要主动服务行业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高端体育人才。全面提升学科服务人才、服务行业和服务社会能级,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更好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