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2017年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反思
英语组 王雨婷
2017年英语组行知杯的文本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女儿的视角讲述了父母之间深情动人的爱情故事。“情书”是全文关键线索,也是主题核心所在。从“发现信”到“丢失信”再到“找回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仅吸引了读者的强烈兴趣,而且进一步在起起伏伏中升华了主题。在二战期间,父亲身在战场,远离家乡,只能依靠书信和母亲保持联系。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和母亲之间坚贞不渝、纯洁无暇的爱情和信仰深深打动了作者,也感染到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深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理解情感色彩、把握主旨大意、联系实际运用上,以达到培养学生高水平英语语言能力和高层次思维品质的目标。
下面,笔者将针对本次行知杯课堂教学大赛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进行反思。
一、以“颜色”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
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在文章第一部分,母亲每次都会用她那洋红色的唇印来密封信件,而父亲每次收到来信后都会亲吻这个唇印。“洋红色”,很好地传递了父亲和母亲之间浓厚的思念、真挚的爱情和永不分离的信念;在第二部分,作者在整理信件过程中发现至少有11个月的信件“丢失”。然而就在这段时期,父亲却患上重病住院,母亲也因此很可能没法庆祝情人节。众所周知,“蓝色”代表忧郁、悲伤、痛苦,与该部分的情感色彩正好吻合;第三部分讲述了作者和母亲在阁楼再次发现那些丢失的信件,其中一份来自56年前情人节的信件让他们十分感动。今年情人节,父亲虽然卧病在床,却可以亲口将这封信上的内容念给母亲听。“白色”象征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纯洁、朴实、高尚的爱情。“洋红色”、“蓝色”和“白色”以各自蕴含的特殊含义很好地展现了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情感色彩的变化。
二、以“质疑”为突破,积极调动探究欲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着力于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起初,作者发现一叠被“遗弃”的信件,认为父母对这些信不够重视,这是一件让人羞愧的行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Is it really a shame? Do parents really pay little attention?);第二、在发现丢信时,作者给出了种种假设,认为这11个月的信件很可能被母亲不小心弄丢了。明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为何作者在这里故意给出各种结果不好的假设呢?第二部分在结构上的功能是什么呢?(What's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the second part?)第三、最后一部分,父亲可以面对面地向母亲深情朗读56年前所写的情人节书信,引发了关于战争与爱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有人认为,战争破坏了爱情;也有人说,是爱情终结了战争。你怎么认为呢?(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and love?)“质疑”并不是反对作者、批判原文,而是通过“质疑”这种方式真正地去理解原文,抓住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学生在“质疑”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深度探究情感态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以“命题”为抓手,提倡互评批判思维
近年来,江苏英语高考阅读理解中关于“给文章加标题”的考法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统筹全局,结合主旨,命制标题的能力。这篇故事类的记叙文在阅读过程中易于学生理解大意,归纳主旨,凝练主题,是锻炼学生命制标题的好取材。在本次授课过程中,一位学生命制的标题为:A Father’s special letter;另外一位学生命制的标题为:Love forever,并都给出了充分的理由。随即,教师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本文的真正标题为Love letter, 恰好是融合了两标题中的核心要点。学生们此时顿悟, Love letter作为文章标题更加合适,因为此标题不仅有主题词Love,还有内容线索letter,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有很多种,命制标题只是其中一种。在今后的英语阅读文本解读课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运用。
当然,本次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一学生,在部分生词上的处理还不够到位,中文注释可以适当增加;少部分教学环节过渡过程不够流畅自然,应当做到心中有数,步步推进。
一节好的深度文本解读课就像是一份情书。这份情书承载着作者对整个世界的热爱与盼望,在青少年成长的田野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教师就像是邮递员,将这封饱含深情和期望的情书悄悄地塞到每一个孩子的邮箱里,潜移默化,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