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民歌分析课程教学反思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郭军辉
一、 课程设计缘起
1、 教育美学的和谐原理:要充分考虑所教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学生是否能接受。要诱导学生,使之对教师所教的知识、能力、情感等产生强烈的共鸣。用一句佛家的语言说即是“圆融”,当然关键之处还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即遵循诱导、共鸣、圆融、指点迷津的基本过程。(查有梁《教育建模》)
2、 高中新课程理念:
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遵循 “普遍参与和个性发展”为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采用开放的教材观,以“ 号子”为切入口,引入对于南北山歌不同特点的品读,激发起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辩证、科学的艺术审美观。
3、 音乐教师的使命感:
初中时就曾听过这么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时很是认同。后来直到进入音乐学院,再到毕业,没有发现很多我们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相反见到了许多关于濒危文化保护的新闻。有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竟然成为了需要政府专门保护才得以流传。那么为什么民族的没有成为世界的呢?
经过思考发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民族的文化往往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特点,具备被学习和研究的特征。但是这些文化非常的原始,例如四川“石工号子”,如果将其直接生硬搬到舞台上,那欣赏性实在是不高,但是劳动号子所具有的的直达胸臆,质朴自然的风格是其最大的特点,应该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保留其精华,只有这样号子才能具有新的生命。只有在进行艺术包装之后才能推出国门,走向世界。所以,民族的,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才是世界的。
现代音乐市场鱼龙混杂,各种音乐形式层出不穷,有人说流行才是好的,有人讲古典才是精髓。但是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必要对于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初中的课程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往往不够深入,这一方面局限于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问题,高中以后学生开始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就一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个性化的研究与表述。本节课就将就中国南北民歌的调式,乐汇特点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山歌不同风格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