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文 / 王娟、从琳、宋媛媛、李昊欣 责编 / 宋媛媛 2017-11-02 点击 12944

铿锵桐乡行

语文组 从琳

       2017年10月24日——26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是当下全国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课堂教学大赛之一,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推出了一批有语文教学实践实绩和思想探索深度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这次的活动对我的古诗文教学启发很大。

       本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安排了两场专家讲座、10节比赛课、3节评课、2节示范课、一个论坛活动,让参会的老师大呼过瘾。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一直是我的困惑。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十位教师,凭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精心设计课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十节课程:或激情澎湃,慷慨陈词;或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或浅吟低唱,歌咏不绝……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天津市新华中学的李勇老师,以击鼓唱诵的形式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唱腔圆润,感情真挚,不但让学生领略了我们传统教学中曹操渴慕贤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诗词“雅乐”的特有风韵。另一位是桐乡市高级中学的杨大忠老师,一位看似粗放的男教师教起婉约词来却也非常细腻,学生被老师很快带入了情境,好似自己就变成了词中的主人公,深入地理解了词人的情感。当然,更多老师的课堂都是扎扎实实,没有花架子,课堂的目标和线索非常明确。老师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体现了感情的真。

        几位专家对课堂的点评也很精彩,黄厚江老师的点评风趣幽默,却也一语中的,发人深省。黄老师提出,课堂中的“守阵”即守常识,守常规。课堂中的创新,不是走偏锋走异路,而要合常情;不是形式的变化,而要读懂读透,读出道理。课堂中要处理好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关系,不要践踏文本,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课堂上注意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给学生带来什么,学了什么,课堂补充什么,提高什么,都是教师要思考的内容。在文本教学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个性与共性问题,处理好单篇与群文的关系,扎实做好单篇阅读。黄厚江老师的点评,体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的风采与情怀。黄老师的点评中肯,分析得客观,既保护了中青年教师教学钻研的热情,也精准地指出来他们应该改进的地方、前进的方向,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总之,这次桐乡之行收获颇丰,寥寥数语,不足以展现全貌。我也会将这次学习中收获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观摩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语文组 王娟

       10月24日——26日,我有幸观摩了在浙江省桐乡举办的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本次活动首先是两场专家讲座,郑国民教授的讲座主要是分析当下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他提出的问题中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

1教学内容碎片化:量的积累遮蔽了质的突破,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突破;

2语文教学形态同质化:千篇一律消磨了投入的激情。教学方式和组织方法大同小异,有一定的套路。

3重预设,轻生成,重形式,轻效果。

4思维培养浅表化,浅层问题延宕了探究的深度

5质疑和提问的机会被教师垄断,即使有的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感兴趣,课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究。

       因而他提议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整体化思考,深入系统地探究问题,从关注知识传递的效率,转向知识建构的质量。郑教授指出的问题基于教学实践,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发人深思,很多问题都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让人受益匪浅。

       漆永祥教授的讲座主要讲了两个话题怎样读古文和怎样写作文。漆教授的讲座给我的启示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实”。这个“实”也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方面来阐述,一是实实在在地读书,漆教授所提出的把一个人读懂读懂,大张旗鼓地背书、背名言警句等方法,无不指向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地去培养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语文学习才会有可能更为稳步地向前。二真实自然地写文章。漆教授指出好的文章首先要求文从字顺,立意平易易懂自然,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关注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了源头活水,才是不矫揉造作的好文章。

       漆教授的观点可以说并不深奥,但却振聋发聩,很多时候在语文学习或教学中,我们会在各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方法中有所迷失,而忘记了学习语文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方法。而往往回归本源,虽然看似简单,却也最接近问题的真相。这是值得我特别去反思的一个问题。

       随后24日下午以及25日全天,我们观摩了10位来自不同省市的教学能手的10节课。这10位老师的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课堂教学的盛宴。在他们的身上我总结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特质,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效仿和学习。

      特质一:课堂教学语言简练、精到。10位老师的课堂语言精到、干净让人赏心悦目,这自然来自于他们平时对此的不断琢磨和打磨,这也进一步激励我在这一方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特质二:关注学生。这一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前一点,我观察到赛课的老师虽然施教的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但无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达成一种完美的融合,师生呼应自然热烈,其乐融融。后一点,也是很多老师特别注意的,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前面少量的时间是老师引导着学生来学习部分文句,然后总结学习方法,后面更多的时间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根据之前习得的方法来自学后面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引领为辅,把课堂真正地变成了学生的课堂,这种方式在课堂改革方面值得我进一步学习。

       特质三;教学视野开阔。在课堂上,各位老师可以说是各显神通,除了常规的文本解读之外,各位老师还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丰富课堂的内容,有的击鼓吟诵,有的结合文本人物解读脸谱,有的解读篆书。体现了各位老师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学养。

       这次比赛的点睛之笔是语文教育大师黄厚江老师的点评以及示范课,他对于各节课优劣的点评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赢得阵阵掌声。本次活动的最后黄厚江老师示范上了一节《春江花月夜》,课上黄老师风趣幽默,紧扣文本,挥洒自如,充分地体现了“本色语文”的风采。

      这次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收获是无穷的,其中涉及到的很多的问题和观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

立足文本的古诗文教学

——观摩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语文组 宋媛媛

        2017年10月23日—26日我有幸在浙江桐乡,观摩了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们认真观摩了10位优秀老师的精彩课堂,受益匪浅,而最后黄厚江老师的精彩点评,也让我感慨良多。

       在10节课中,最打动我的是来自桐乡高级中学的杨大忠老师的《雨霖铃》与来自辽宁丹东市的李春媛老师的《项脊轩志》,这两位老师的课实在是精彩,获得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不负众望获得一等奖。这两节课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们的立足文本。他们的课堂没有花哨的形式,立足文本,稳扎稳打。

      杨大忠老师的课堂可谓生动有趣,博得在场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他引领学生解读诗句,就像是带领学生赏百花,品美景,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进柳永的世界。他将课文交给学生,以“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杨老师穿插着补充柳永的生平、诗词特点,引领学生走进柳永的人生,走进柳永的内心世界。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生动再现了诗词中风度翩翩的佳公子与哀哀凄凄的小女子不忍离别的场景。课堂看似交给了学生,但是一切又尽在杨老师的把控之中。师生互动中不仅让大家体会了离别的伤感,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柳永的才情。杨老师以“贴着文本,低空飞行”的方式,让课堂扎实而充实。这样的课堂也让人想起那句教育名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先有一桶水”。杨老师的挥洒自如、激情澎湃与他的博学密不可分,让人钦佩。

       李春媛老师的一大特点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她通过导学案,提前让同学们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背景与文言知识,在课堂中重要分析作者归有光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归有光的“可喜”、“可悲”之处。在研读“可悲”之情时,请同学们说说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同学抓住很多细节描写,抽丝剥茧的分析、体会蕴藏在日常生活琐碎中的真切感情,也充分感受到归有光散文朴素平实中见真情的特点。

       黄厚江老师在点评中,赞赏了诸位中青年教师的精彩之处,同时也言辞恳切的指出了在许多年轻教师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预设,轻生成;重形式,轻效果。我们常常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预设了答案、预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行动轨迹,因而在课堂中总是将学生引向自己期待的方向,而对于不同的声音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常常流于形式,讨论的并不充分,而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同的见解,老师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常常以“时间有限”的说辞直接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课堂如同赶火车,老师带着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预设的任务,然后匆忙的奔向目的地,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消化的时间,节奏太快。再比如,黄厚江老师认为,文言教学还是应该从文本出发,贴近文本,立足文本,课外的文言资料是理解文本的辅助资料,游戏活动是为了辅助理解文本,不能为了丰富课堂、使课堂新颖而补充海量的课外资料、而做活动,那样忽略了文本教学,课堂重点不突出,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与苦恼。

        此次桐乡之行收获颇丰,黄厚江老师的点评也让我警醒,我将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希望能够为我的学生带来动人精彩的课堂。

在学科的灿烂星空下脚踏实地

——“圣陶杯”课堂教学大赛观摩学习心得 

语文组 李昊欣

    2017年10月24日-26日,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暨第七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在浙江桐乡召开。有幸前去观摩,在讲座与公开课的学习之中获益匪浅。

    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从古人读书作文之方来对群书阅读和经典阅读提出建议,介绍了吕祖谦、沈德潜等古代大家的群书群文对读法,又从文从字顺、立意、平易、易读、自然等方面来提出好文章的范式和标准,并介绍了叙述与议论、模写与仿写等方法,同时也强调了读书时读出声的重要性。在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讲座中,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角度出发,以求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的三个模块来打造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在目前的教学现实中面临着以下的困境:首先是碎片化,量的积累遮蔽了质的突破,难以对没有确定性答案的事物进行解决;其次,教学形态同质化,“课时主义”让学生产生了对课堂的厌倦感;第三,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浅层问题延宕了探究的深度,提问在答案的预设中被垄断,学生难以在问题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以上困境,郑教授也在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上提出了建议:第一,通过对知识、能力、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等要素的融汇、整合,在相对完整的情境和任务中自主建构,不断调整反思;第二,注重知识传递的效率和知识建构的质量;第三,读写一体,以具体和深刻的典型问题带动典型情感体验,让学生加深情感积淀和思考深度,学会合理表达诉求,在平台展示中让素质不断提升;第四,创设整合性、情境化、不完整结构的任务,与生活紧密关联,创设有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这些提示我们,要从教学设计的完整取向、学习内容的典型取向、学习方式的活动取向和学习评价的个性取向来推动中学课堂的教学变革。

    在公开课的观摩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黄厚江老师以“月”的意象入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诗画融合的方式呈现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有着迥绝意识的唐诗巅峰之作,向我们展现了诗歌教学的课堂艺术。袁昉老师的《方山子传》和李春媛老师的《项脊轩志》的教学让我懂得如何扎扎实实地通过文本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好文言兼顾,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判断;石柳老师的《登高》从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数据入手,启发了我如何将古典诗歌与现代技术做有机融合。杨大忠老师的《雨霖铃》以风趣又智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柳永词独特美感进行了分析与深入。结合黄厚江老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要学会积极把学生带进文本,贴合文本进行深入,主线要做到干净、清楚、明白,不能以逻辑交杂的问题来干扰学生。所以在文学艺术的灿烂星空下,我们要与学生脚踏实地,并肩前行,在茫茫星河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光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