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组诸莉莉“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 / 倪文露 责编 / 倪文露 2017-11-04 点击 8491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诸莉莉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第四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核心。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等效思想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等效替代”的方法,不仅是物理解题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能使一些繁难问题的处理得以简化,解决一些难以直接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是力的合成必须遵循的定则,也是所有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则。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将为学生以后学习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及运算,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思路

1、对于“合力与分力”内容,主要采用接受式教学

具体设计思路是:列举大量事例,显示合力是分力的等效代替。给学生树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灌输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对于“力的合成”内容,采用探索式教学

首先是设计能激发学生认识冲突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然后是讨论二力合成、然后再进而分析多力的合成(从简单到复杂);而二力合成又先讨论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再研究二力互成角度(从特殊到一般)。再进入这节课的重点:讨论互成角度的两力合成,引导学生先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再动手做实验验证。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对于“共点力”的概念,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而是穿插在了探究力的合成实验中,给出了其定义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三、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方面

       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的阅读了课程标准,知道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力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行定则。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的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方面

       高中的物理课,我认为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整节课的逻辑性。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关联的整体,而不应该把它教成教材知识点的罗列。单纯讲课的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会变的枯燥乏味。所以,在力的合成这节课里面,我抓住等效替代的思想,先从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脱口而出石块和大象的等效,并现场演示教师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重物和两个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提起重物,继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有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必然要学会如何在保证等效的情况下求几个力的合力,自然又引出了力的合成的概念。在力的合成里,我先与同学生共同复习了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这是初中的知识,尽管很简单,但在此时作为问题可以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一句“是不是所有物体所受的力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呢?”引出了教学的重点: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在课程准备时我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采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如果全部放开让学生自己看着试验仪器全部自己想怎么做,害怕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对教学时间的把握和整体的设计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就是放的开,收不回来。在这个我认为的难点上,我决定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给出实验方案,通过询问实验仪器的用途以及实验方法来进行启发。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演示,请学生帮忙操作,得出实验数据,让学生作图并展示。第二个问题就是,做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说明问题,在物理学的科学探究中要做大量的试验,如果结论在不同条件下还具有可重复性,这是才能说明自己的猜想或是结论的正确性,课前准备是我认为一节课如果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知识,就没有完整的时间去进行哪怕是第二次试验探究。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选用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自己体会到这种可重复性。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时间与物理探究思想的冲突。

       讲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立刻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共点力这个知识点如何才能加入到整节课的这个逻辑思维里去,而不是把这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直接告诉学生。这又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了把这个知识点加入到我整节课的逻辑关系里,我想到了从实际问题入手。刚学完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请学生回顾实验中两个分力与的共点关系,学生自然根据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使用条件。

        当然,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的地方,由于时间没有掌控好,在实验探究的后期略显仓促,导致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比较勉强,下次再新课引入的部分尽量缩短时间,避免冗长繁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