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十三中 蒋苏萍
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共点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
(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图解法,计算法)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等效替代,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
(2)体验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猜想、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掌握二力合成
难点:理解掌握等效替代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
相信大家都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根据什么得到大象和船上石头的重力相等?其中包含什么思想方法?引出等效的思想。
新课教学
显示图片:两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分别提起一桶水,产生的效果相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物体受多个力共同作用,其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称为这一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称之为里的合成。
教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掌握了在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1、两共点力在同一直线上的:
(1)两力(F1、F2)同向:F=F1+F2
(2)两力(F1、F2)反向:F=|F1-F2|
提问:能不能说物体受F、F1和F2的作用吗?强调等效替代
2、两共点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先用两弹簧测力计演示,发现两示数之和不等于物体重力,得到合力并非代数和
实验方案设计
1、选择谁作为研究对象?------------橡皮条
2、怎样才能保证两次作用效果相同?----------两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至同一位置
3、需要记录什么?-------------同一位置、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4、实验步骤怎样?-------------先两个力,记录位置、大小、方向,再一个力到同一位置,记录大小、方向。
教师引导,统一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①确保等效
②如何确定、记录合力、分力的方向
③记录合力、分力的大小
④每组改变两力夹角,测定三组分力(大小、方向)
(3)由实验获得的合力、分力,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引导:要寻求合力、分力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把力的大小、方向形象、直观、准确的表示出来,这就应该用什么方法?
学生:力的图示法
学生由实验数据作力的图示,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结论:(平行四边形内容)
教师说明:人们根据更多精确的实验,和大量的实例,最后总结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应用探究
学生讨论后演示动画:得到合力和分力大小的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合力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夹角α的增大而减小,随α的减小而增大.
(1)F的最大值:当α=0时,Fmax=F1+F2;
(2)F的最小值:当α=180°时,Fmin=|F1-F2|;
(3)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F1-F2|≤F≤F1+F2.
例题1: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15 N,F2=8 N,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 )
A.9 N B.25 N C.8 N D.21 N
例题2:在电线杆的两侧常用钢丝绳把它固定在地上,如图所示.如果钢丝绳与地面的夹角∠A=∠B=60°,每条钢丝绳的拉力都是300 N,求两根钢丝绳作用在电线杆上的合力。(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提问:除了作图法还有什么方法?计算法。
比较荡秋千,不需要也不能用平行四边形,得到适用条件:共点力
2、思考:两个力以上的合成方法
例题3:六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2F、3F、4F、5F、6F,相邻两力间的夹角均为60°,如图所示.试确定它们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4:一物体受到三个共面共点力F1、F2、 F3的作用,三力的矢量关系 。 如图所示(小方格边长相等),试确定它们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探究:
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是平行四边形的初步探究。本课中,引导学生探究是个重点,其次,还有定则的适用条件,分力和合力的大小关系,以及多个力合成的方法等。
在整个设计中,我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融入所有的知识点。比如:复习初中的一条线合成时,我提出问题:能不能说物体受到了F、F1、F2三个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分力和合力的等效替代;成一定夹角时,F=F1+F2吗?用简单的弹簧测力计演示让学生知道“合”和“和”的区别;实验得出定则后提问:如果分力大小一定,合力是唯一吗?得到合力随分力夹角变化的关系;讲到计算法时,比较荡秋千时绳子上的力(绳子平行),问:要不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能不能用?从而得出定则的适用条件等等。
纵观这节课,需要改进的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探究,由学生探究出定则更好。虽然实验中是从特殊到一般,但主要也是老师引导,这也是困惑的地方,怎样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