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教学反思——韩进萍

文 / 徐姗 责编 / 徐姗 2017-11-04 点击 7038

      本节课围绕“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课标要求,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学会到会学。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结构是严谨的,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大量图片和材料直观展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处处创设情境,积极引导,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例如,一开始通过《冰河世纪》电影中小松鼠追赶小松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天气状态思考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紧跟着展示教学目标“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达成目标和能力要求。

       中间通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的案例,自然承转到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又请大家设身处地思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完成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达成学习目标和能力提高。

       情境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工合作、团队协作的意识。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2、学法指导,培养地力能力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同时引导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开始,通过大课堂学本知识点的填空,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全球气候变化概念、表现和分类的把握,梳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课堂中多次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表,总结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成因和影响,比如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冰期和间冰期相间分布特点的分析、近百年来气候变暖气温波动上升的趋势分析,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并通过图文资料形象地记忆在脑海中;最后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形成框架结构图,串联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体系,并布置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系统化结构化理解知识点和重难点,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3、联系实际,提高核心素养

      课堂中还不断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并以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这堂课总体还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课时安排略显紧张,课堂节奏稍慢,最后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没能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且练习不够,学生演练不到位,效果反馈不是很明显;教师设问不够精练,有的过于琐碎,需要再精心设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开放性等等。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