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学”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教学反思
(南京十三中 生物组 李安静)
“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是“为促进学习而教”,即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提出在课堂语境中,教师提供怎样的教学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的境界,具体包括“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等三个维度。“新三学”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学设计中的编剧,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课堂运行中的演员以及解决问题中的观众。下面我结合《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新三学”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1.教学设计中的编剧
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规划学习时空,又能策动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教师应吃透课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精选资源素材,精选认知策略,精设反馈渠道,选好教法学法,用好教学手段;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前面学过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进行了如下设计:
学科间的联系。本节教学与数学、物理以及化学联系紧密。因此,我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了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突破认知上的困难。
相似相溶原理:“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
科学史实: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由于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与要出入细胞膜的脂质属于结构相似的物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质分子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细胞膜。 |
物质的带电性也是限制扩散的一个主要因素。带电的物质通常与水结合,形成一个水合的外壳,这不仅增加了它的分子体积,也大大降低了它的脂溶性。 |
2、教学过程中的导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导”,要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和演练搭建好舞台。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做好引导,在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上做好指导,在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做好辅导。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本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和表格,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和演练创设条件。例如,通过以下的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学习,结合实例进行所学内容的一般迁移。
问题串:
思考1: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思考2: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思考3:胞吞、胞吐穿过了几层生物膜?
思考4:胞吞、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吗?
思考5: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3、课堂运行中的演员
在课堂运行中,教师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和学习者,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运行中。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体验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指导对策。师生一起自学、讨论、体验、探究和演练,一起理清知识的脉络,把握学习的重点,解决疑难的问题。本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例如:结合文字信息和图表数据绘制跨膜运输的模式图和坐标图。学生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归纳总结影响不同跨膜运输方式运输速率影响因素。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做中学,发现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增强了信息意识。
4.解决问题中的观众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自学是核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或通过与同学讨论、体验、探究解决的,教师决不“导”,要耐得住“寂寞”,静静地当“观众”。学生在自学、在思考、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作为“观众”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掌声。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概念模型,学生自主构建对本节内容的整体框架。此外,学生在活动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坐标图绘制过程中所使用数据的质疑,体现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怎样。“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克服;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些环境,让他们自己去适应。”通过再学习“新三学”的理念,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提高课堂效率,转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功能,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