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 戚雪银 “行知杯”教学反思

文 / 戚雪银 责编 / 戚雪银 2017-11-07 点击 5310

        本次生物教研组“行知杯”教学大赛的课题是: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第1课时)。本节课安排在课本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最后一节,是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整个章节内容的提升。学生在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对细胞的结构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触到物质跨膜运输的新知识时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特点和区别,难点在于学生对跨膜运输曲线的理解和运用。笔者参考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也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细心琢磨。总体上而言,本节内容知识点不多但难于区分,所以笔者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针对本次赛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反思教学设计——不断改进向前行

       笔者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和学生一同回忆细胞膜的基本内容,并引出“载体蛋白”的概念,让学生直观了解到细胞膜上有负责运载物质的跨膜蛋白质。在本次开课前,为确保iPad教学顺利进行,在课前进行了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开课一分钟,屏幕黑屏,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这种突发情况确实不可避免。笔者在开课进行中,无法停止教学,转为传统的教学,带着学生一同回忆涉及到本课内容的初中物理学知识——扩散现象。几分钟后多媒体连接正常,整个课堂教学也继续开展。作为青年教师,平日里越来越依赖多媒体课件,似乎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必须依赖多媒体技术才能顺利完成。通过这件突发事件,笔者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科知识以及课堂的教学不应仅存在于PPT上,而更应该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心里。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养,多媒体不过是教学过程的锦上添花。

        整节课堂新授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实例;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跨膜运输特点进行教具模拟实验,并进行小组展示和组间互评修正;第三阶段,学生依据所学内容并结合给定的反应速率数据,利用数学曲线来解释生物中的跨膜运输问题。本节课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的时间比较多,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年轻教师,课堂经验相对较少,对课堂时间的把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不能盲目地追求完整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知识总结提升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不重,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较难区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对于运输方式的曲线及运用可能存在迟疑和困惑的问题。课堂的教学反馈这一环节占的时间比重不大,但显得极为有意义,是对整节课内容的回顾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针对这一环节内容的设计,不大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为严格要求。课堂反馈的练习设计需要教师细心琢磨,有层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总结提升的作用。

2.反思课堂效果——多赞学生齐步走         

        本节新授课严格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督促并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把整个教学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自主地思考、挖掘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就课堂效果而言,大部分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和模型制作中。但由于现阶段学生的基础较弱,对于新授课程的新鲜感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减少,学生在课程中的讨论和发言上会有不太准确表述的情况发生。处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面对这样的事情,不能简单的否定学生的答案,更多的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并加以引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教学课堂中面对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会特别的在意教师的评价。年轻的教师在越来越熟悉的教学舞台中,应继续保持最初的心态,珍惜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中互的机会,不吝啬我们的赞扬和肯定,和学生一同享受同一个课堂。

3.反思个人成长——勤思己过朝前奔         

       本次教学大赛从准备、设计、制作教具、不断调整,到开始真正的开课与学生一起度过40分钟,再到课后的交流与反思,整个过程充满坎坷、疑惑、迷茫,但最终静下来会回想,一切的情绪、一切的经历是值得,值得自己去珍藏。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内容,更多的应该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给予他们充足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到底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真的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思考。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课堂需求,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教材,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很有幸能遇到优秀的教师团队、可爱的学生群体,感谢有这样的土壤,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期望自己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常思常想,把握每一次机会,把握每一次进步的可能。                                            



无父目录

搜索

Baidu
map